全国都在看着京津冀 

05.03.2015  10:31

 岳跃国

  至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整满一年,代表委员的关注度很高。

  国家战略承载着国家意志决心,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反映出国家政策走向。正因如此,不仅是代表委员,全国都在看着京津冀。

  大家看的,绝不只是那一抹APEC蓝,不只是产业承接是否顺利,不只是断头路能否打通,而是口号能否化为行动,藩篱能否得到破除,利益能否实现平衡,思维能否真正革新。

  大家看的,是北京这一次的疏解方案能否直指病灶,是河北是否因下行压力加大而原地踏步,是京津的“虹吸效应”能够转化为对周边的辐射效应。

  在这之中,环境治理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个风向标。少了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无从谈起。大家在看,环境质量会变好吗?正变好吗?能变好吗?何时变好?

  大家在看,区域之间是抱怨多还是合作多,联防联控是靠行政驱动还是靠激励自觉,生态补偿是内部循环还是上下贯通,环境标准是各自为政还是彼此相协,应急防控是单打独斗还是相互策应……

  区域协同治污,涉及产业的加与减,关系利益的得与失,决定战略的成与败。窥一斑而见全貌,协同治污的诚意,也即协同发展的诚意;协同治污的症结,也即协同发展的症结。

  2014年,尽管北京终究未能完成PM2.5下降指标,河北终究尚有七城倒数前十,实现APEC蓝常驻仍然任重道远,但空气质量改善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其中即有协同治理的功劳。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承载能力、管理水平等。能否正视这些差距,决定着一体化能走多远,一加一能否大于二。

  如果说2014年主要在于凝聚共识,2015年则必须祭出实质性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的传言已久,各界充满期待。

  全国都在看着京津冀。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区域都是前沿阵地,都有责任打造样板。

  这里的探索与实践、困惑与出路、经验与教训,影响范围将远超区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