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熠熠 照耀赤子之心

02.07.2018  19:14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立足专业,攻坚克难,探索科技领域新突破;有的扎根基层,将心比心,用周到服务赢得群众好口碑;有的投身乡村建设,殚精竭虑,一心为乡亲脱贫致富打通“高速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员。他们用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们用毫无保留的忘我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7周年华诞,记者采访了几位身边的党员,聆听他们的事迹,感受那颗党徽熠熠照耀下的赤子之心。

  修华:“我住在棚区,大伙儿就有了主心骨

  □记者 张欣 王棋

  “原来一年最多挣个万八千,种了大棚以后,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每年纯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呢!”“过去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路面就泥泞得没法走,现在都是硬化路,生活得可舒坦哩!

  近日在记者采访时,提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临西县摇鞍镇乡修枣科村的村民们交口称赞:“要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修华带领我们种大棚,现在大家伙儿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呢,现在百姓富了、人心齐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最初修华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并不顺利。他说,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经大面积种植过大棚菜,却以失败收场,那时人人“谈棚色变”。他意识到,只有让大伙儿看到种大棚菜带来的“真金白银”,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跟着走。“2008年,我拿出所有积蓄,请来了寿光的技术员,带头建了3个大棚。一茬下来,每个棚都能赚5万多元。村民一看行,第二年一下子跟着建起了28个棚。”修华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当支书,既要想在前,又要千在先,才能把群众的劲头鼓起来。

  信之愈笃、行之愈坚。在修华书记的带领下,修枣科村的大棚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了起来。但管护不够、竞争无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他牵头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管理,抱团市场竞争。为当好家、管好事,2008年,修华带着妻子在棚区盖起了一间简易房,把“”搬到了这里。2011年,修枣科村又在村西南建起110个蔬菜拱棚。为保证初次种植拱棚蔬菜成功,修华和妻子又在旁边搭了两间板房,把“”搬了过去。夫妻俩冬天挨冻,夏天受热,伴着这片拱棚整整住了两年。2013年秋季,修枣科在村西北建了30座温室大棚,修华和妻子又迎来了第3次“搬家”。

  就这样,大棚建到哪儿,修华夫妻俩就搬到哪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冰冷难耐。迄今为止,修华夫妇跟随大棚的建设,已经先后搬了5次家,在棚区住了整整10年。“要说不苦是假的,但是我住在棚区,大伙儿就有了主心骨。”提起自己的5个“”,修华质朴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有了产业,聚了民心,村民建大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修枣科村已建成的大棚面积达到800多亩。为了搞好配套、跟进服务,修华拿出30多万元,跑乡到县寻求支持,修了6公里田间路,铺设了1万多米地下管道,购买了发电机组。规模大了,产量高了,他又垫资30多万元,在村边大路旁建起了一个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随着大棚规模的逐渐扩大,用苗量也不断增加,修华说,下一步,他打算再建一个育苗场,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用苗成本……

  如今,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与邯郸、安阳等地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全村每年增收近8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余元,超过全县农村人均水平,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

  王省芬:“看到农民增收是心里最高兴的事儿

  □记者 郑佳洵 闫思宇

  6月22日下午4点,在河北农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实验室,王省芬教授正在专心致志地指导几名研究生进行基因表达实验。站在记者面前的王省芬精神饱满,谈起自己的工作,她一脸兴奋。

  现任河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的王省芬,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在棉花育种基础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理事、河北省棉花学会常务理事……众多荣誉背后,是王省芬勤恳耕耘24年的科研路。

  “我是一名老党员,有着25年的党龄。”这些年来,她一直不忘初心,服务三农,棉花是她的“心头肉”,实验室被她当成了家,“对我们来说没有加班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的工作就需要从早到晚地分析、研究、试验,需要静下心来苦练内功。

  “苦炼内功”一定有所收获。2018年5月,王省芬作为同等贡献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与团队负责人马峙英教授一起于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的陆地棉核心种质基因组变异和优异位点挖掘一文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篇文章是一项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性状遗传领域的国际重要研究成果,它将有助于未来棉花育种走向“按图索骥”,从“海选”走向“订制”。

  “通俗地讲,就是该项研究对人类在整个驯化过程中保留了哪些有利于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基因位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发掘,以便为棉花品质、产量等重要性状的有效选择与改良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王省芬说,“从2012年开始,6年的科研攻关、6个月的补充实验、10个月投稿后的煎熬等待,是团队每位老师难以忘却的。

  “人会生病,棉花也会得病,我们育成的新品种实现了抗性、产量和品质同步改良,被列为适宜棉区主推品种。

  其中农大棉6、7、8、9号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农大棉6号、9号、601分别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育繁推及产业化、河北省现代产业技术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与国欣、大禹等种业公司合作繁育推广,在冀、鲁、豫、晋、津、新等棉区累计种植5000多万亩,增收80多亿元。

  “近5年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都是我们农大棉,前5位中就占了3个。”王省芬自豪地笑着说,“能看到棉花增产、品质提高、农民增收就是心里最高兴的事儿。

  吕雪松:“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事绝不能拖

  □记者 刘澜澜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七一”前夕,记者来到保定市竞秀区新一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这里正在举行庆“七一”的文艺演出,歌曲、舞蹈、戏曲……社区里的居民自导自演,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在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了本次采访的主人公——保定市竞秀区新一代社区党总支书记吕雪松。

  吕雪松出生于1984年,2006年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参与社区工作,到今年已经是第12年了。她向记者介绍,新一代社区辖7个小区、13个驻区单位,常住人口7000多人。社区的典型特点是老旧小区多、居民诉求多、社会问题多。吕雪松说,从当上书记的那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要紧紧围绕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下苦功、练实功,带着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城市基层治理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创新基层治理,引领在党建,关键在统筹,重点在服务。吕雪松告诉记者,围绕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社区联合党委进行了大胆尝试,推行了“3456”党建工作机制,即形成社区党总支、辖区单位非公和社会组织“三域联动”,带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辖区单位商户“四翼共建”,共创党建、志愿、文化、卫士、睦邻“五大联盟”,实施党建联做、资源联享、文明联创、难题联解、公益联办、环境联建的“六联工作法”。此外,还组织一系列睦邻活动,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开通社区支部公众号、微信群,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党员居民互帮、主题教育和自娱活动互促的局面,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谈起以往的工作,吕雪松告诉记者,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贸小区的管网改造工程。她说,外贸小区修建年代久,基础设施陈旧,冬季一供暖,管道就跑冒滴漏,居民家里才10℃左右。“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事绝不能拖!”秉承这样的信念,她十多次跑街道、找区里、到市里,直到把外贸小区列入供暖改造范围。2015年11月初,工程队进场,她还担任了指挥长,逐门逐户组织施工,基本每天都在施工现场。改造过程中,有位居民家里有困难,吕雪松就和社区里的党员干部凑钱帮他付了改造费。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吕雪松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施工期间,为了不耽误进度,住在外地的居民罗先生主动将家里的钥匙邮寄给吕雪松,他说:“佩戴着党徽的小丫头靠谱,我们放心。

  12年来,吕雪松用青春服务社区,她表示:“社区工作考验了我、锻炼了我,也充实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坚强了内心、丰富了经历、加深了群众感情,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立足社区,服务群众。

  赵渭良: 用110%的努力去钻研

  □记者 郑佳洵 闫思宇

  “我是一名搞技术出身的老党员,有着23年的党龄。在工作中,我要求我的团队必须要时刻保持勤恳上进的态度。要明白,我们做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事业。

  记者日前第一次见到河钢邯钢汽车家电板事业部部长赵渭良,是在邯钢技术中心的大楼中。走进赵渭良的办公室,除了书、电脑、日常办公用品,还有洗漱用具等生活用品。“我们休息时间不多,有时候图方便就在办公室睡了。”加班时间不固定,出差拎包就走,休息时间极少……这便是赵渭良的生活常态。

  作为河钢邯钢汽车家电板事业部的技术专家,他带领研发团队实现了很多别人口中的“不可思议”,书写了邯钢以及我省在汽车、家电用钢技术上的精彩答卷。

  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冷轧板形自动控制、高表面等级汽车板生产等十多项行业性难题,由此河钢集团掌握了高端汽车家电板研发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开发高端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产品116个,22个产品填补了我省空白。

  赵渭良清晰地记得,2012年,一家客户希望采购600兆帕强度的高强钢。而当时邯宝冷轧厂的技术工艺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原因是炉温调节速度慢,造成带钢性能的不稳定。在离交货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赵渭良带领攻关团队一遍遍进行调试,细致梳理设备问题,测试单项程序113项,梳理联锁条件点两百多个,增加了十余个安全联锁和报警点,并制定了多项紧急预案和处理措施。终于,在1个多月后,赵渭良团队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

  谈及能够在短时间攻破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时,赵渭良说:“亲身经历很重要。我们团队研发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我都研究过,只有亲身精细地去做,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与自己的团队进行沟通交流。”赵渭良坦言,“我要求团队用110%的努力去钻研,而不是100%。

  此外,他坚持要求自己做与时俱进的钢铁人。“我们原来都说钢铁人要有非凡的意志力,现在时代不同了,钢铁人也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有超凡的本领。”赵渭良笑着说,自己正在努力做新时代的钢铁人。

  在赵渭良的书柜上,放着《党章悦读》《钢铁产品标准汇编》等图书。他告诉记者,自己闲暇的时间不多,但是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看书学习,而很多宝钢、武钢汇编的书籍成为首选。“对标先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赵渭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