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价格改革并非只会导致涨价
我国价格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国务院 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的 国务院 常务会议指出,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有利于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合理的价格信号促进市场竞争,破除垄断,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以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推动转方式、惠民生。
政府定价扭曲市场供求
经过30多年价格体制改革,当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农产品、资源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定价仍未能完全市场化。专家指出,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资本流动的风向标,资本在流动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如果对价格形成干预过多,将扭曲市场供求关系,使资源只能到达少部分人或企业手中,而多数消费者成为受害者。
“目前在价格方面,的确仍存在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项。”李克强说,价格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的重要制度建设。
原国家物价局局长李培初认为,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政府的定价领域仍然偏多,需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这有利于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形成市场价格,继而使得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定价机制中一直存在非市场化因素,这与改革会动摇一些部门利益有关。在旧有定价机制中,某些个人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附着其中,所以在改革时不愿有所行动。“价格改革难度很大,但它有利于长远,是建立市场机制必须要闯的一道‘坎’。”李克强说,“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这是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价改并非只会导致涨价
改革固然是好事,但也有老百姓担心价格改革后会导致涨价。对此,李克强强调,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就是“涨价”,而是为了切实形成一种由市场需求定价、“有升有降”的合理价格机制。
“政府定价表面上好像是在保护消费者,但实际上,在多数领域,受到保护的并不一定是消费者的利益。”李克强说,“市场定价实际上是给了消费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
事实证明,当前多项价格改革都取得了有效成果。如,电信行业的通讯资费在不断下调。再比如成品油价格改革。“我们的成品油价格打破了过去僵化的价格机制,完全由市场定价,刚刚走出的‘八连降’,说明由市场决定价格未必就是涨价。这里面,市场这个价格指导最敏感的信号充分发挥着作用。”李克强说。
其实,在简单的“涨”、“跌”背后,价格改革还担负着理顺扭曲的价格体系,让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生态成本,又兼顾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的任务。以资源性产品为例,因长期被低估,造成大量资源被滥采滥用,环境被污染,粗放发展的经济模式难以转变。而通过价格改革,扭曲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得以校正。
三方面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今后,市场在价格决定中将起到主导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在具体操作上, 国务院 会议部署,要充分考虑竞争条件和对市场、社会的影响,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要抓紧制定价格改革方案,做到统筹配套,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同时要完善监管措施,维护良好价格秩序。
据悉, 发改委 将从三方面完善市场定价的机制,一是“减”,即缩小政府定价范围。特别是要放开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缩小政府定价的范围。二是“建”,指完善公开透明的定价规则和定价机制,政府定价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与物价上涨幅度挂钩的机制,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价格体系。三是“保”,就是价格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保民生,促公平,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