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把脉江河的“保健医生”

28.10.2014  11:39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4日   05 版)

  “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珠江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之一。设立于1915年的百年老站马口水文站就是珠江口的一个重要“哨兵”,日夜守护着西江进入河网区域前的重要关口。

  前天的一场大雨,让整个佛山都清凉不少。然而西江上马口水文站的测量船内依旧闷热难当,副站长钟永正带着3位技术人员忙着测流、采集水样。

  4张0.6米宽的小床、两张木长凳、一张低矮的茶几、一只小锅、一台电脑就构成了马口水文站的水上办公室。站长钟红伟介绍,每年站里都需开展数次“测流量”工作,在这10多天里,工作人员的吃住都要在船上解决。

  “水文人不怕苦。”和大多数水文人一样,钟红伟对这份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干这行22年啦,父亲也是干水文的,和老婆还是因为工作认识的。

  现在的马口水文站一共有6人,除了“老水文人”,有近一半是大学生。“90年代初,也来过一些大学生,后来都走了,留不住。”马口水文站离佛山市区还有半小时的车程,周边人烟稀少。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靠什么留住大学生?“我们用科技留人,给大学生空间,让他们搞研究,搞发明创造。”佛山市水文局党委书记胡建文说。

  “科技留人”效果显著。钟永介绍,现在广泛用于给河道做“彩超”的多波束河道地形测深系统就是站里的年轻人自己琢磨出来的。“这以前是海洋设备,我们将它改造成能用于内河作业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10天的工作量,现在1天就能完成。”说起多波束河道地形测深系统,作为站里技术骨干的钟永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8月16日早上11点05分,水情科的韩晶已连续上了10多个小时的班,她说:“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就别想睡觉了。”虽不用整天风吹日晒,但作为水情数据到达的第一道关口,水情科也采取24小时值班制,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需要密切关注佛山水文分局发布系统和实时水情信息。

  胡建文打了这么个比方:“我们的日常监测就像‘保健医生’,而应急监测就是‘应急医生’,急诊科的大夫当然是24小时工作啦!

  2012年汛期,广东省内首个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开始在佛山试运行。“现在只要任何一个主城区的内涝监测站点被淹,我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市三防指挥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也会第一时间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短信。”水情科科长杨帆介绍,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应用以来,迄今为止共发布内涝黄色预警5次,蓝色预警16次,“这个项目还申请了专利呢”。

  技术科副科长刘幼萍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攻关过程。年纪轻轻的她,已经是高级工程师,她的一句话道出了众多水文人的心声:“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广州人民能喝上西江水,有他们一份功劳;成功抗击多场台风,有他们一份功劳;阻击水污染事件,也有他们一份功劳。刘幼萍说:“水在空中是气象部门的事,水一碰到陆地,就是我们水文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