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人人参与 控烟才能有实效

06.06.2016  18:20
  据媒体报道,号称“最严禁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一年来,被检查单位违法行为的发现率从初期的23.1%下降至6.7%,96%的市民对控烟立法持欢迎态度。然而,在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组织的暗访中,发现吸烟并进行劝阻的比例仅为16.28%。记者亲历还发现,有餐馆服务员劝阻客人吸烟,反而被客人要求道歉。
  尽管部分单位吸烟违法行为的发现率低了,但并不意味着吸烟的人减少了,更不意味着不吸烟的人暴露在二手烟中的概率降低了。在发现率之外,媒体报道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吸烟劝阻率不高。这提示我们,或许可以关注吸烟劝阻率,这也应该是控烟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这个指标来看,“最严禁烟令”的效果显然很难令人满意。
  对吸烟行为进行劝阻确实是一件难事。从媒体的报道可见,即便是专门组织的暗访,相关协会人员对吸烟者劝阻的比例也不高。而作为公共场所的餐馆,服务员对吸烟客人的劝阻,也遭遇了“你还做不做生意”的质问。更不要说具体到每一个普通人。
  吸烟劝阻率低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抽烟仍是个人的一件私事,与旁人甚至公共利益无关。因此,个人劝阻吸烟者难免有干涉别人私事的顾虑,如果吸烟者是自己的亲人、同事、上级和客户,这样的顾虑会更多。
  吸烟劝阻率低背后的根源其实是控烟法规落实难。以号称“最严禁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为例,尽管一年间公共场所吸烟人数从11.3%下降到3.8%,许多公共场所的无烟环境得到提升,但是与数百万北京吸烟人口相比,控烟投诉量和处罚量仍不算多。控烟协会和志愿者也普遍反映,因为没有执法权,控烟法规真正落地仍有很大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层面控烟条例迟迟未能出台,以及各地控烟法规处罚标准的不统一,也加剧了因为人口流动等各种因素带来的控烟法规落实难。有法不依、有法难依,让组织、机构控烟存在薄弱环节,而个人控烟和劝阻吸烟更难以理直气壮。
  除了尽快完善和统一控烟法规,真正让“最严禁烟令”“长出牙齿”之外,有关部门不妨在立法中加入鼓励性的内容,支持个人和组织劝阻和制止吸烟,并将举报和劝阻吸烟率列为控烟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监控。归根到底,控烟成效的提升需要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辅之以法律制度的落实。英美等国家的控烟都是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才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个过程也是公众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同步改善的过程。因此,鼓励普通人对吸烟者说“不”,其实既有利于制止更多吸烟行为,更有利于加速控烟这个社会文明养成的过程。
  控烟应该是一项全民行动,既需要法律对吸烟者、烟草生产销售商说“”,更需要每一个人对身边吸烟者说“”。只有让人人都意识到,对吸烟者说“”是吸烟者的一项权利,才能让吸烟成为一个常识。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