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城寻“古”

26.08.2015  10:28

   

    近日,我回了一趟河北省元氏县老家,走在老县城街道上,街巷仍在,只是街道的水泥路面不少已开裂,变得坑坑洼洼,荡着一洼洼泥水;小巷长满了杂草,给人感觉县城沦落为“乡村”。
    在我的记忆里,至上个世纪60年代城内还有多处古树、古桥、古建筑,石雕、砖雕、木雕,唯美绝伦。庭院深深,青砖铺地,琉璃鱼缸里金鱼游弋。
      “铜获鹿、铁井陉,生铁铸的元氏城!”我的儿时,也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故乡的上空还时常传过这样的童谣。
    元氏古县城,隋朝大业末年(约公元618年)迁建在槐河北岸,也称槐阳。元代至正二年被毁,明代景泰年间重修。原系土壁,明代万历三十年,知县卢永主持构筑石城。万历四十一年、崇祯年、清代咸丰三年、同治二年、民国初,均有修葺。城周长750余丈,高2.5丈。石城周围有城壕,崇祯三年引入槐河水。青砖灰瓦,碧水环绕。
      城内有东、南、西、中街,街巷纵横交错,楼台亭阁,古树掩映。
    元氏古城墙,在1947年11月,解放军解放元氏城时,守敌国民党军河北保安第七旅旅长魏永和部,砍伐了城内能够砍伐的树木,摘掉了能够摘掉的门板,加固工事,负隅顽抗。解放军炸开石城的东北门、南门、东南角、西门南、东北角几个豁口,破城而入。在1955年,城石被拆除,留有残垣,到上个世纪70年代拉土垫沟,土城便永远消失了。 
    城里城外的老建筑,“文革”破“四旧”,能毁的都毁掉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县政府机关整体搬迁到原来县城东北三华里的地方,后又搬迁。新县城建起了,老县城就被“废弃”了。
    如今,老县城依稀可见仅存的几处遗迹,仿佛还能钩起人们的记忆。
800年城隍庙古槐树
    元氏城隍庙,在北城内侧,建于金代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原院舍为三进,内院两侧各植槐树一株。其中一株,在1976年被毁掉。现遗一株,干围九尺五寸,高三丈余。
    城隍庙业已塌毁。树和下面介绍的成城小学办公楼,同在元氏师范学校院内。1999届毕业生为古槐立碑,称此槐“虽经八百沧桑,但深得苍天之灵气,饱吸大地之精华。根深叶茂新枝吐翠,泽惠学子荫及后生。”
500年开化寺古塔
    位于县城西南角,始建于金代,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修葺。原来在开化寺内,有东西两塔,号为“双塔”,开化寺已废,西塔坍塌,只剩这座东塔。
    塔身八角九层,密檐式青砖仿木结构,青石高25.2米,由叠连二层的莲花瓣环绕,坐落在青石砌就的正方形的平台上。
    这里也曾经塔体高耸,苍鹰盘旋,楼燕翔集,木鱼声声,香烟袅袅,为元氏县城一大景观。如今,却被旁边的学校和民居所包围,挤在憋屈的空间里。
100年城东街砖楼
    在东城门内,为东街李家“德义昌”商号,清朝末年(约1910年)由五台匠人所建。高两层,阔5间,为城内商厦,原楼面有砖雕“布匹”“百货”字样,“文革”期间被铲除。
    日本统治时期,被征占为日军元氏占领军指挥机关,中国人进出城门,都要向这里的日军岗哨行礼鞠躬。
    解放后,这里曾为县委机关所在,后为县剧团占用。现在空置。
90年老公安局门楼
    民国10年(1921年),由五台匠人所建。为民国元氏县政府建设局所在,分南北两院。
    日军占领期间,这里为伪元氏县公安局。解放以后,为人民政府县公安局所在。
    现在,南北院落塌毁,仅剩门楼。
70年成城小学校办公楼
    成城小学,为元氏城内西街、西关两村私校,由校董、西街王重信先生等拆除原来城隍庙大殿所建。办公楼在1935年开始修建,1937年春天完成,高两层,阔七间。10月12日,日寇进逼,元氏县城沦陷。因被强迫推行倭化教育,校长王祖泽愤而辞职。
    解放后,此楼为元氏师范学校图书馆,得以保存。
    遗迹是文化的沉淀,遗迹是古人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们通过遗迹可以实现同先人的“对话”与“交流”,探索先人智慧和历史文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遗迹因战争或其他缘故被毁掉了。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元氏城寻“古”,不仅是在追忆和怀念,更多的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