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做无米之炊 补齐县域短板

28.02.2015  12:52

代玉红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在壮大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今后应进一步向发达地区看齐,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要敢做“无米之炊” ,补齐县域“短板”。

纳入“大石家庄”战略

冲破思想藩篱,大胆谋篇布局。破除保守观念,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纳入“大省会”战略,将县域经济统筹到全市、全省的发展战略上来。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原则,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实行“一县一策”,实现县域经济倍增。对所辖县(市)区开展摸底调研,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实效明显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针对各县域具体情况专门制定“一县一策”。

推进特色产业崛起

实现“有中生新”、“无中生有”,就必须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4%,低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目标值1.3个百分点,已成为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还必须依靠产业集群式发展。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创立品牌,实现就地转型升级。加大产业对接力度,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崛起。建立紧密衔接的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 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抓住本地根植性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县域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

推进“大县城”建设

推进“大县城”建设。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实现县城的扩容、增容,充分发挥县城的聚集、辐射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以产业支撑城镇,以城镇促进产业,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集中安置村民,盘活农村土地存量用于产业项目,让村民“入楼、入企”,使村民变市民,农民变农工,实现了城镇化和地区产业的有机融合。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村庄整治、合村并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各级政府对整理出的土地指标进行统一收购、储备、招拍挂,把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土地,调剂的土地在全市全域交易,既可缓解建设用地的紧张局面,又提高土地的收益。“腾龙换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淘汰落后产能占地,加大“三类地”开发利用,挖掘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升闲置土地的使用效率。

规划引领、错位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高瞻远瞩做规划,基础设施须先行。要遵照规划引领、错位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办法,高标准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为吸引大量的项目和资金创造条件。

对标先进地区,探索园区运作新模式。要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园区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减少政府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如济南章丘市采取BOT方式,与山东高速合作建设绣源河风景区,该风景区与明水国家级工业园区融为一体,优美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设施、成熟的产业集聚,吸引了娃哈哈等多家企业入驻。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建投集团副总经理)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