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做基层好干部(四):堵住溃堤的“蚂蚁穴”

09.06.2014  12:24

  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在写有《干部十不准》的展览墙前,驻足良久,仔细观看,并感慨地说,“十不准”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就拿看白戏这条说,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之外,还强调不能把前10排的票都卖给机关和干部,这就教育领导干部如何针对身边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具体举措。

      《干部十不准》是焦裕禄亲自制定的,起因是他发现儿子焦国庆看了一场白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一定意义说,干部子女看一场白戏,就是习焉不察的一个“蚁穴”。而“十不准”这样细致的规定,就是堵住蚁穴的法则。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但洪灾确由无数滴雨而成;没有一只蚂蚁能撼动坚固的堤坝,但千里长堤确有可能由一个个蚁穴而毁于一旦。“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蚁穴溃堤”过程漫长,正因其漫长而常为人所忽视,最终让一道貌似固若金汤的长堤漏洞百出,终至瞬间溃决。期间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现实当中,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堕落,往往也是从看似微不足道的“蚁穴”开始的。这个“蚁穴”,可以是年节时所收到的节礼,从土特产到一条烟、一瓶酒、一盒茶叶、一张储值不大的购物卡;可以是红白喜事中的小小“心意”;可以是子女升学后的“温情贺意”……看似微不足道,以为人人如此、环境使然,但作风的大堤、道德的大坝,却自此被“蚂蚁”啃噬。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当中有小问题的党员干部还为数不少。这样的党员干部仿佛一个个“蚁穴”,给党的形象、人民的事业带来“溃堤”的危险。古时节敬、冰敬、炭敬等陋习带来官场道德的集体沦陷;明代基层官吏淋尖踢斛、折色火耗等做法令民心尽失。而细察现实,人民群众正是通过“看不看白戏”这样的小事,来直观地感受、评判干部的作风,乃至整个党的形象。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党的形象、人民的事业,小小“蚁穴”都有“溃堤”之害;无论是为个人计,还是为家国计,每个“蚁穴”都必须牢牢堵住。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堵住溃堤的“蚂蚁穴”,需要党员干部常思“蚁穴”之害,增强内在的定力,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牢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粗疏的牛栏关不住灵巧的猫,笼统的规定管不住“看白戏”这样的小节。堵住溃堤的“蚂蚁穴”,更重要的是细化制度,严堵规则上的小窟窿。近日,由人民出版社自主策划编辑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甫一出版,25000册新书即被订购一空。买书的公务员表示,“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廉政规定多且细,如果不翻的话很可能就不知道,一不小心就会触犯红线。”——将制度之笼越编越细、越织越牢,不但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更能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从而形成堵住“蚁穴”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十不准》前驻足良久的深意,也许就在于此。□蔡晓辉

  相关:

  谈如何做基层好干部(一):摒弃庸俗的“关系学

  何为庸俗关系学?即“拉关系”、“走后门”等庸俗社会现象。庸俗关系学往往以相互利用为目的,以“”、“”、“”、“”等为手段,以损公肥私、侵占他人利益和危害社会利益为特征,所以危害极大。但由于能够让一些人成一时之“”、获眼前之“”,千百年来,这一庸俗社会现象一直没能杜绝。

  据《史记·汲郑列传》载:翟公任廷尉时,登门拜访的宾客塞满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过了一段时间,翟公官复原职,那些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翟公感慨之余,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就是成语“门可罗雀”的来历。

  翟公的感慨发人深省,古语亦有“以势交者,势倾则绝”的训教,但时至今日,某些人依然将庸俗关系学奉为圭臬——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官场小说”畅销一时便是明证。在基层单位,由于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等比较热络,庸俗关系学已经成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验。

  一名党员干部,如果习惯于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和圈子谋利益,就不可能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有可能做出违背原则、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个领导班子中,如果都忙于拉拉扯扯、拉帮结派,就难免离心离德、软弱涣散;一个单位或地方,如果“规则”式微而“关系”盛行,大面积的不公便会产生,党和政府的形象就会受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从信奉庸俗关系学的那一刻起,温水煮青蛙式的作风滑坡甚至腐败堕落即已开始。

  庸俗关系学盛行的现实危害,就是吞噬地域的发展活力。前几年,不少大学毕业生曾经“逃离北上广”,但回到家乡小城后却发现,各种关系和人情对个人发展的桎梏,远甚于“北上广”的高房价压迫,于是不得不再次“逃离”。这样的反证说明,在一些地方,“关系”、“人情”的盛行已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这也提醒我们,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这样地方的职场、官场、市场将有可能因缺乏人才的支撑而失去活力。

  费孝通在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撇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将邻居、乡党、亲戚等各种伦理范围内的人情与贸易范围内的规则分清,严守二者的边界——费孝通当年所观察到的这个场景,放在当下,对党员干部仍不无启发:几十年前乡土中国的赶集人都知道不同场合有不同身份、要遵守不同规则,我们更应懂得将关系、人情牢牢锁定在私人伦理范畴,不使权力越界;几十年前乡土中国的赶集人在贸易时都能够做到“无情”,我们在行使权力和工作时为什么不能摆脱人情的干扰?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牢牢站稳党性立场、始终铭记人民利益,就能在党性与人情、原则与关系之中做出正确选择,摒弃庸俗的关系学。□蔡晓辉

  谈如何做基层好干部(二):打赢危险的“应酬劫

  自“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严规实施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忙于应酬、疲于应酬、沉湎于应酬的状况大为改观。然而也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临下班时如果没有饭局邀约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天不习惯,两天心发慌,三天失魂魄”。于是,“不应酬,怎么沟通工作”、“应酬也是为了搞好上上下下的各种工作关系”等牢骚时有耳闻。

      当然,上级和下级、地区和地区、单位和单位之间,工作需要交流,任务需要协作,必要的接待和交流在所难免。尤其是基层单位,一方面“上边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各种应酬更是多种多样,但怎么把握好其中的度却是关键。

      那种“县级主官一周赶场平均18次”的应酬、那种“上级来了要迎聚,下级来了要礼聚,出去取经要宴请,外来送经要请宴,领导生日不忘记,下级生日要慰问,同级支持要喝喝”式的应酬犹如“抢劫”:它劫走了个人的健康,劫走了干部的好形象,劫走了党的好作风。

      过度应酬还劫走了专注于工作的好心态。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应酬,无非是私心作祟,或试图通过参加应酬显示身份地位,或意在通过应酬“拉关系、找路子”……此种情况下,哪里还会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心态,又如何能做到无私奉献、专心工作?

      更重要的是,过度应酬劫走了本该用于读书思考、调查研究、谋划工作的时间。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了解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拿出充分的时间“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才干。然而,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很多时间却在过度应酬中被白白消耗,调查研究、学习思考的热情也在过度应酬中不断消退。

      应酬看似寻常之事,实际关系重大——正如围棋里的“”,表面上只是一子之争,却往往能够决定整盘棋的胜负。若将党的作风建设比作围棋的一局,那么,过度应酬就是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党员干部能不能打赢这个“”,直接关系个人的大节,关系事业的成败:打赢这个“”,才能书写精彩人生;打输这个“”,就有可能人生、事业满盘皆输。

      时下,一本叫做《断舍离》的书很流行。该书主张通过持续实践“断舍离”来建设有序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生活观念的变革。打赢危险的“应酬劫”,需要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自觉和坚定的决心,断掉、舍弃、离开那些庸俗的东西,走出过度应酬的“十面埋伏”。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如何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因此,“断舍离”只是第一步。打赢“应酬劫”,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断舍离”后节省出来的时间。只有将这些时间用于深入基层、读书学习、研究工作,建设起有序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才可以说真正打赢了“应酬劫”。□蔡晓辉

  谈如何做基层好干部(三) :一切“假大空”都会露马脚——

  汉代政治家王充在《论衡》里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以这个角度观察,人民群众用来讽刺“假大空”的顺口溜就堪称当代版的《诗经·风》。比如,“对上级甜言蜜语,对舆论豪言壮语,对群众谎言假语”,讽刺的就是一些干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虚假作风。不知那些作风虚浮的党员干部能否借此“观风俗,知得失”?

  秃山刷绿漆、省道两边建“遮丑墙”、PS某些领导到基层视察或慰问的“悬浮照”之中的“”;脱离实际的“宏伟”目标,只求“规模”、“气势”、“轰动”里面的“”;只有概念、口号,不见方法措施的讲话,“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城市建设里的“”……纵观近年来这些充满黑色幽默的现象,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假大空”依旧在许多地方和领域存在着。

  而越是到基层,群众对这种虚浮作风就越有切肤之痛。政策能否落实、民情能否上达,关键在基层干部,而这种瞒上欺下、敷衍了事、虚浮应对的作风,其危害首先是导致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消解,基层的吁求、各种真问题和真矛盾被遮蔽;更大的危害则是会动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事实证明,所有的“假大空”都经不起时间、实践的检验,最终都会露出马脚。唐代有一种游戏,在节日庆典之时,将绘制的麟麒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用以助兴。马或驴的躯体容易包裹,但马脚或驴脚难以掩饰,一旦耍弄起来,难免会露出来。各种各样的“假大空”也是如此。比如,一场暴雨令城市“马路可行船”,即可暴露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地方群众通过“网上直通车”反映的问题石沉大海,便可知所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官民互动”只不过是“花架子”……

  各种“假大空”会在时间和实践面前原形毕露,其造成的损失更无法挽回。避免虚浮的“假大空”,最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在主观上“不想搞”,在客观上“不能搞”。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是“假大空”的天敌。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认真坚持、一以贯之、自觉践行,才能做到“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消弭内心深处搞“假大空”的冲动,自觉做“结实成”的枣花,不做“空入目”的牡丹。

  “假大空”绵延难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利可图,能够以较小的投入获取丰厚的回报,特别是当有人以此成功骗取了名利,便会产生巨大的负面示范效应,诱导他人加入搞“假大空”的行列。这就提醒我们,要让党员干部在客观上不能搞“假大空”,就必须做到“检查要实、考核要实、问责要实”。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要听其言,要观其行,更要看百姓的反映,用实实在在的检查、考核揭下“麟麒皮”。对搞“假大空”者,不仅要让其无所遁形,而且要让其得不偿失。不久前,陕西省商南县便在问政广场上将有此类问题的某局长“现场免职”——如果各地都能做到及时发现、严厉问责,那么,各种“假大空”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蔡晓辉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