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解读工业通信业发展热点话题

26.02.2016  13:21

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了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有关情况,并就应对工业下行压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促进5G规模商用、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等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和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张峰也对相关问题做了回答。《中国电子报》记者对发布会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热点一

应对工业下行压力

•现有“政策工具箱”里有不少储备,随着工业经济情况变化,将在报国务院批准以后,及时出台新政,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记者:目前我国面临的工业下行压力较大,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

苗圩:我们认为工业稳,经济就能稳,工业强,国家就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李克强总理要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迈进,更好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去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去年以来,国务院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政策措施。最近包括我们在内的八个部委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工业持续下行的势头可以得到遏制,对此我们还是抱有信心的。

2016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创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呈现一个持续健康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是针对去年经过国务院发布的这个大规划,我们现在正按照部署加紧编制11个重点工程实施方案、重要规划、行动计划。二是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这五大领域,推动五大工程。三是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四是继续出台一批配套政策。应该说我们现在在政策工具箱里面有不少的储备,随着工业经济的情况变化,我们在报国务院批准以后,及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全力以赴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重点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具体来抓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六大行业分业施策的指导性意见,或者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提升工程。紧紧围绕传统行业改造升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三是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战略”,引导企业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四是促进绿色建材、钢结构、铝型材在各领域扩大使用,实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计划。

第三,坚定不移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一是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二是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对能耗、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的这些企业,要把产能依法依规有序退出。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四是坚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审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第四,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第五,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用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热点二

中国制造2025

•工信部今年将围绕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五大工程,分别制定2016年的工作计划。

记者:最近几年中国公民前往海外“扫货”的新闻层出不穷,如果说这些人是因为看中了外国货的品质和品牌,那么中国将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品牌和品质?另外,从消费来看,2015年我国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那么中国制造将如何追赶中国消费的步伐?

苗圩: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中国老百姓出境旅游是1.2亿人次,在海外消费金额达到了104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和16.7%。关于海外消费我们也到旅游局了解了一下,包括食、住、行、游、购,前四个因为在海外旅行,肯定要消费在国外,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例如去年“五一”的时候,中国人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后来知道马桶盖的原产地是中国杭州。但就是因为品牌,品牌的背后代表的就是质量,我们消费者就比较信任,而目前我们的一些产品在价格和消费者的接受度上比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一点。

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现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增长。过去温饱时期主要解决“”和“”的问题,那时候买东西第一个考虑的是能不能买得到,价格便宜不便宜,现在随着中等收入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对很多人来说要让位于品牌、质量甚至中国人特有的“面子”的问题,所以这些都提醒我们要认真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来加大供给侧的改革,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作为工业部门,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在消费品行业里,工信部将要推行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种、品质、品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我们要跟国外的产品做一些比较,我们要扶植中国的企业创建品牌、提高品质、增加品种,来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记者:去年我国工业增速同比下降2.2%,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制造2025》是远景目标,那能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吗?另外其与德国的工业4.0相比又有多大竞争力呢?在这个规划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政府身影,作为市场在其中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在其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苗圩:去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确实像你说的这是面向未来10年的一个行动纲领,或者叫规划。公布了以后,我看到了在社会上下和国内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总体上大家还是对这个规划给予了比较高的正面评价。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十年的规划落地,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把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具体的行动,把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然后积小胜为大胜,一年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去年年底国务院领导专门召开了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的第二次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审定2016年的工作计划。这个工作计划主要是围绕着五大工程,今年都有一些具体的目标,也有一些措施和保障。

我们还要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因为大部分的任务还是由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骨干龙头企业来牵头完成的,所以我们按照这个目标一步一步把大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效果,一步一步地往前推。不追求年度计划的大而全,重点是实实在在每年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把它推向前进。

关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也作过比较和交流。因为德国“工业4.0”也是要大约花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够使德国整体的工业水平从3.0迈向4.0。中国工业企业的情况可能就比德国的整体水平还要低一些,我们既要补2.0的课,还要补3.0的课,还要追4.0。所以我们的任务相对来说更艰巨一些,因为整体的发展水平,我们和德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不管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我们所共同关注的重点就是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促进工业行业发生颠覆性、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共同点。

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工业企业要努力以外,通信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作用要发挥出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我们要把各自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中国制造2025》,一个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最近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正在制定如何把这两个意见结合起来,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大企业要改变过去关起门来搞创新、搞发展的模式,要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鼓励内部的员工,鼓励社会的资源能够聚集到这个平台,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我们也鼓励互联网企业、工业大企业、通信企业搭建另外一个平台,面向广大小微企业服务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形式来促进整个传统工业行业彻底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这个补上过去的差距,又能够顺应整个发展的趋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时刻得把握住政府的角色和定位,主要还是创造一个环境,提供好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做些事情,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把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作用发挥出来。

记者:《中国制造2025》里涉及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五大工程,请问近期是否会围绕五大工程启动一些重大的标志性项目,如果有的话请详细介绍一下这些项目具体有哪些?

苗圩:我们围绕五大工程,今年分别制定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文件正在会签当中。比如说工业强基工程,今年重点面向30~50个标志性的产品和技术,来解决一些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原材料和技术基础缺失的问题。比如说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今年一个重点的任务就是要启动实施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今年大概要筹备建设2~3个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还要支持省一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将解决行业的共性技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这里不是一个企业,而是行业内的若干家企业,特别是行业内的一些主要企业。

现在有一个走得比较靠前的就是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目前除了比亚迪之外,其他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都不研发电池,都不做电池,都是代购的电池。但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质量、安全等各方面成败,所以我们联合了行业内外的9家企业,目前已经投入了5亿元资本金,正在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者动力电池的研发平台,这是我们今年具体的计划。还有其他的工程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我们都有具体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五大工程的文件公布以后,大家都可以看到具体的内容,这里面也有承担的企业是哪些,联合了哪些大学、研究所,甚至国外的企业,我们都是开放性的。

热点三

化解过剩产能

•中央政府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两年1000亿元,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记者:有报道说中央政府正在准备几百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钢铁行业。请问能否给准确数字?这些资金怎么用的,是用在人员安置还是其他?

冯飞: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确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推进“僵尸企业”的退出以及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推进的工作。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中央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今年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钢铁和煤炭这两个行业推进,因为这两个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市场化退出的障碍更加明显,所以在今年1月份已经对外公布了这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做这项工作过程当中,总的原则是市场倒逼、地方组织、中央支持。在做这项工作当中,主要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在结构调整当中要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因为去产能会涉及到职工的失业问题,所以在“僵尸企业”企业处置过程当中,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政府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资金的规模是两年1000亿元,就是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解决好安置,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在结构调整当中还会涉及到资产的处置问题,主要还是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来处置不良资产。

热点四

处置“僵尸企业

•将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处置“僵尸企业”。

记者:有报道提到黑龙江龙煤集团是典型的“僵尸企业”,虽然龙煤集团和当地政府提出了整改的方案,但有人认为现在改革和重组的速度太慢,工信部对于这些批评如何看?在“僵尸企业”问题上如何解决好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冯飞:实际上在推进这个工作过程当中,从有关案例也可以看出来,还是有几个难的地方,一个是职工安置,二是资产处置,三是重组的意愿。职工的安置我们要有强大的社会托底政策,要靠专项奖补资金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对于重组,我们在政策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激励机制、引导机制等,使企业更有重组的意愿。重组还是要靠市场机制来推动,而不是政府拉郎配。

政府主要是解决市场当前还有一些障碍、困难的地方,比如促进重组的话,主要是从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角度予以支持,比如从金融手段上,通过并购贷款、资本市场、基金公司等方式支持。再比如,在重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涉及到税的问题,还有一些资产增值之后税的问题、矛盾,也通过一些税收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精准化解决这些障碍。从总的思路来讲,还是要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激励、要兜底。

记者:工信部将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总体方案,制定这一方案的具体思路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2016年“僵尸企业”退出有何目标?

冯飞: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是中央的要求。根据中央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尽可能多的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着眼于完善企业市场化的退出长效机制。第一,地方要停止对“僵尸企业”的授信,银行也要区别情况,停止续贷。第二,要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依规来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第三,基于市场的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来推动企业有更强烈的兼并重组的意愿,把一些阻碍重组的因素去掉,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我们正在加紧推进方案的制定。

热点五

5G商用

•我国5G基础研发试验将在2016年~2018年进行,分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进行。

记者:近期我们注意到5G的技术研发启动会已经召开,我国5G的进展研发情况如何?何时能够大规模推广?

张峰:今年年初,我国正式启动了5G研发技术试验,搭建开放的研发试验平台,也邀请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全球5G统一标准的形成,促进5G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为我国2020年启动5G商用奠定基础。

我国与国际同步启动5G研发工作,一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我国的多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开展5G需求、技术、频谱、标准等研究工作。二是开展5G研发,这里面有很多的企业、大学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全面开展5G各领域的研发。发布5G需求和概念白皮书,相关的建议已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已经与很多的国家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对接合作关系,我部将积极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共同贡献力量。根据我们总体的部署,我国的5G基础研发试验将在2016年~2018年进行,分为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进行。

热点六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

•两岸将加强在机器人、绿色制造、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推进一批项目的对接、落地,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记者:请问海峡两岸未来在相关产业的合作空间还有多少?您如何看未来两岸企业合作的前景?两岸企业未来在哪些产业可以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

苗圩:我国海峡两岸自从签署了ECFA以来,经贸投资活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两岸产业合作也日益紧密,规模在不断扩大,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实践表明,两岸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共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中国大陆学习和借鉴我国台湾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也有助于我国台湾企业优先分享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对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之间的工业领域的合作,应该说这是两岸的共识。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和产业联合在不断的孕育和加速,两岸的工业界都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加强两岸之间的产业合作,尤其是在创新领域方面的合作,很有必要,双方都将充分发挥两岸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加强在机器人、绿色制造、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推进一批项目的对接、落地,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两岸的产业链、价值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