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长城网1月8日讯(记者 陈美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燕赵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蔚县打树花、涿鹿三祖文化、阳原泥河湾文化、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唐山皮影、康保二人台等,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2015年河北“两会”上,民盟河北省委提交提案,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建议。
提案指出,追求政绩,过度商业化,地方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一些功利性演出与商业包装使得这些民族文化的记忆完全变了味。而且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管与考核机制,这些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
此外,由于环境与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氛围逐渐淡化,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功能逐步退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甚至有的传承人忙于赶场作秀,牟取暴利,无暇钻研技艺,艺术水准每况愈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呢?民盟河北省委建议,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完善“非遗”传承人的长效保护机制,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规律、特性和生存状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地段,划定一定区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以展览馆、博物馆等为平台,来展示其文化艺术,以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沃土。
民盟河北省委还建议,构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机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再通过旅游开发所获取的收入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建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展示给向广大中外游客,同时聘请一些民间艺人现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展示,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另外,可考虑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设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或选修课,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大量培养一些熟悉并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力保障。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