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河北供销社同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综合改革 打造合作社“升级版”

07.11.2016  14:30

 

  “三位一体”,提升社会化服务覆盖面

  “加入合作社,收麦不犯愁。”河北石家庄市疙瘩头村村民李同喜说,今年麦收期间,他给合作社打了个电话,农机突击队上门,不到1小时就将小麦收割完成。

  李同喜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带孩子在家。以往每年麦收,他都要盘算着回乡收割,城里乡下两头跑,忙得焦头烂额。去年,他加入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种到收都由合作社全程服务,省心多了。

  跟一般合作社不同,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区供销社参股、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的“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范围辐射4个乡镇,带动农户3350户,入社农户年增收300多万元。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邓沛然说,作为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之一,2014年河北开始实施“旗帜供销”工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供销社综合改革同步推进。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老供销”加快转型。在村级,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合作社,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提升其带动力、覆盖面。在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改造传统的基层社,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在县以上,以市县级供销社为依托,组建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邓沛然介绍,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新建基层党组织351个,30个试点县的合作社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组建乡镇区域型联合社1476家,涉农乡镇覆盖率80%。有117个县级供销社组建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服务升级,争当科技助农“领头羊”

  农忙时节,在张家口供销合作社投资入股的益林蔬菜专业合作社,偌大的大棚内却不见菜农身影。

  “现在,俺坐在电脑前就能给大棚浇水,省时省力,年收入比原来增加了30%以上。”益林专业合作社社员老赵说,供销社推广的物联网技术服务,实现了农业精准化投入和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营粗放、市场对接能力差等问题渐显。如何打开思路,从原来“自我发展”的闭合模式向“借力发展”的融合模式迈进,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旗帜供销”工程实施以来,河北各地供销社整合社有资源,提升科技实力,引领专业合作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争当科技助农的领头羊。

  针对丘陵地区气候特点,涿鹿县供销社盯上了设施农业,在蔬菜大棚内引进物联网技术,通过远程监控技术,确保温室大棚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目前,益林专业合作社34个大棚、80多亩基地,全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为农作物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石家庄市栾城区南高乡恒丰专业合作社建起测土配肥站,购进智能配肥机。“农业部门为农户测土后,即可将相应的数据存入电脑。”合作社理事长陈玉柱说。专业社党支部成立专业服务队,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以村、社为单位连片进行统一打药和农机作业,帮助农户每亩综合降低防治成本20多元。

  元氏县供销社联合农民合作社,建成7万多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质果品、粮食、畜禽养殖等产业。目前园区带动农户超过1.8万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金融支撑,再生产少了后顾之忧

  “要是没有供销合作社的帮忙,我的草莓产业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强立是新乐市种植大户,前年试种了5棚草莓,每棚净赚4万多元,去年想再发展30个大棚,可200万元的资金缺口成了难题,去找银行,没有抵押物贷不到款。关键时刻,强立听说供销社旗下的新合作投资担保公司可以为大户担保,经过申请,他终于顺利得到银行贷款,救了急。

  河北省供销社按照“顶层设计、把控风险、龙头带动、上下贯通”的原则,出资12亿元,组建了投资管理、农村产权交易、农村资金互助、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11个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为合作社的社员送去不同形式的金融服务。

  不久前,由于连续阴雨,灵寿县南寨乡马家庄村马韦成种的500亩葡萄严重减产,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县供销社农业保险公司送来了农业保险补偿款。“农业保险让俺尝到了甜头。扩大再生产,俺少了后顾之忧。”马韦成说。

  无极县供销社整合金融服务项目,开设了全省首家合作金融超市。在超市大厅,记者看到,资金互助、保险统筹、投资担保等服务项目一应俱全,党员佩带胸标上岗、亮牌示范。合作金融超市成立以来,已累计投放系统内互助资金2914万元,完成保险统筹业务121万元,为上百户农户解决了再生产资金难题。

  去年河北省供销社正式上线“新合作金融”平台,依托互联网开展网上融资,1年多来,累计融资达到1.51亿元,建设分支机构1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