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1体化河北人受益 北京临时工转国企正式工

21.02.2015  09:41

  尽管已是早春,室外仍是零摄氏度以下。大年三十夜里11点多,在北京市北三环小黄庄北街一侧的路旁,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管网四所四班的巡线工人王宝亭和同事们打开了一个检修井盖,升腾的热浪扑面而来。刚满23岁的王宝亭穿好厚厚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手套和防毒面罩,腰里揣着强光手电和无线电台,臂上别着气体检测仪。迎着热浪,他和另一名同事、河北老乡李晓飞一起下到3米多深的热力小室内。

  供暖期的供热管线中是100摄氏度以上的蒸气,小室内温度超过40摄氏度,每呼吸一次,都要耗费不少体力。不久前这里曾经发生了渗水,虽然没有造成事故,但由于是老管线,这个仅有10平方米的小室也成为重点监控的区域之一。王宝亭和李晓飞一起拿着手电,先看看管线保温层,大大小小的阀门和接口确认没有问题后,再仔细查看墙面和墙角。“供热管线最怕泡水,之前就是隔壁水井的水渗了过来。”王宝亭介绍。

  十几分钟后,重回地面时,王宝亭全身像水洗一般,匆忙喝上一大瓶水,又和同事们赶往下一个检修口,他们要赶在凌晨5点前完成检查。“我们上下班是从夜里11点到凌晨5点,为的是不耽误早上市民出行。

  阵阵北风夹杂着丝丝的鞭炮味,车窗上,烟花绽放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别看岁数不大,这已是王宝亭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第三个除夕夜。2010年初,来自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捷地乡大贾庄村的他,告别了在家务农的父母,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长途汽车。分配到四班时,王宝亭惊奇地发现,20人的班组外地人占了近八成,其中,河北老乡有8个之多。比他早来两年、同是河北人的副班长王宾江告诉他,在北京,供暖这个行当外地人是“主力”,司炉、除渣、修理、检修等各个岗位上都有外地人的身影,这群供暖“候鸟”和着北京大踏步发展的节拍聚在了一起,最多时超过了两万人,占了北京供暖大军的半壁江山。

  “要能吃苦,不嫌脏。”王宾江的话让王宝亭记忆犹新。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埋头苦干,成为了班组里的技术骨干,班组负责的505个小室的每一处细节都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手机微信突然响了,王宝亭打开一看,是媳妇儿发来的,让他注意安全,别感冒了,还特意说爸妈催着要孩子。车上的几位同事听着都笑了。“我才23呢,急什么啊,明年吧。”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了。

  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王宝亭的话多了不少。最初,他们都是劳务派遣合同工,和正式职工在收入上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北京市大力推广“煤改气”工程,热力集团跨过劳务派遣中介,与他们这些年轻的“候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王宝亭随即成为了一名国企职工。“我们不再是别人嘴里的‘临时工’了,爸妈和别人聊天时都挺自豪的。”听说今年单位还要组织技能职称培训,他正琢磨着买点资料补习一下,参加技能考试。

  车窗外响起阵阵的鞭炮声,已是半夜12点。“又是一年啦,新年快乐。”行驶的工程车里,大伙儿微笑着,互相拜年问候。

   (原标题:除夕夜,顶着高温查隐患

【延伸阅读】
  • 京津冀1体化天津沧州实现同城 两地进1小时交通圈
  • 受燃放烟花影响201市空气超标 京津冀重污染
  • 京津冀空气本好转 北京空气除夕1夜由良转重污染
  • 北京人河北过除夕:京津冀一体化 这里就是我的家
  • 环保部发布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同比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