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低保错位:副部级官员之父领低保引总理拍案

23.06.2014  10:54

    低保之困:为什么该吃的吃不上

    社会保障学者、法学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有效公示低保信息,对骗领行为按诈骗罪论处

    “有一位副部级官员,村干部为了讨好他,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这用得着吗?难道一个副部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说白了就是送人情嘛,这坚决不行!”近日,这条李克强总理“拍桌子”消息被各大媒体曝出。

    低保,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最近频频传出“失守”消息。一些地方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纷纷开展低保核查专项行动,一批错保户、“关系保”被及时清理。为何在农村更易出现错保?对骗领低保应当追究什么责任?如何纠偏,让保障最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救助款不折不扣、精准发放到真正的低保户手中?

    该吃的吃不上,不该吃的却吃上了?

    “农村基层确实存在比较普遍的低保政策执行错位现象

    今年年初,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检察院的一份检察建议,推动该市开展全市城乡低保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最终,不符合国家低保规定的9458户17479人被依法清理出低保范围,而6463户8159名新增低保对象陆续按不同标准领取到了2014年的低保金。

    5月底,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清除虚报城乡低保对象5921人,清退“冒牌”城乡低保人员1549人,将符合条件的1706人纳入低保范围;

    今年第一季度,海南省东方市共清退“冒牌”城乡低保人员1265人,新纳保人员1477人;

    6月初,湖南耒阳通报清退了402名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

    几天前,辽宁省锦州市开展“史上最严”低保核查,2万余名低保户主动退保;

    运动式的核查风暴,让一批假低保户原形毕露并被清理,一批本该享受低保待遇的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也许有人会说,相对于全国7000多万低保户,出现几万名错保或骗保对象不足为奇,任何政策都有一定的容错率。可是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下称绿皮书)披露,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六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八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低保政策执行“走偏”由此可见一斑。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狄金华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从我个人的农村实地调研经验来看,农村基层确实存在比较普遍的低保政策执行错位现象,这种错位不仅使得许多本该获得低保的困难户未能获得低保,同时也使村民对村干部产生否定性意见。

    农村为何更易出现“关系保”?

    标准认定模糊、入户人手不足,为村干部留下操作空间

    在湖南北部的一个村子,年过七旬的卜伯一直想为脑瘫孙子申请低保,村里没给指标,村干部给出的理由是,他家不是最穷的。谁家最穷?实践中画一条贫困线其实很难,在农村,计算家庭收入一直是困扰低保政策实施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也为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留下余地。

    绿皮书也揭示了类似问题:在已经获得低保救助的非贫困群体中,大多数是收入水平略高于扶贫标准的边缘贫困群体,但大多数边缘贫困群体并未享受低保救助。

    狄金华表示,目前“开宝马吃低保”的极端离谱现象很少见了,但吃低保的不一定是“最穷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差不多的经济条件下,村干部一般会将低保指标给“听话的”村民或亲朋好友。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看来,农村低保之所以“关系保”“人情保”严重,主要原因还在于相关部门审核人手不足,有些地方连30%的入户调查都做不到,造成指标决定权基本集中在村干部手中。

    湖南某县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该县有22816人享受农村低保,12696人享受城市低保,而救助局入户调查的工作人员仅为6人,按上级要求的70%入户调查标准计算,6人在60天内(最长受理时限)入户调查24858名低保申请者的收入财产状况,显然不现实。

    上级部门低比例入户抽查核实,大部分村民又考虑到村干部在村中地位高,有的甚至家族势力强大,怕招致打击报复而不敢表达意见,这就造成低保指标给谁,基本上是村干部“说了算”,出现副部长级领导父亲吃低保的“人情保”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骗领被查一退了事?

    法律应该硬起来,骗低保当按诈骗罪论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认为,低保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目的很特别,就是为了保障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如果连低保都敢骗取,性质就相当恶劣了。“低保资金面向的是全体人民,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对国家来说做到‘应保尽保’很不容易了。这笔钱必须用来保障最困难群体,如果被冒领、骗取,就是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