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会爬上去,春天会到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谈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20.03.2015  19:39

                        编者按

几年前随着系列网络质疑事件的发生,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声誉和发展一度跌至低谷。时至今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用“正在爬坡”形容当前我国公益慈善的现状。他希望社会能理性地给公益慈善事业从业人员应有的尊重,并坚信“公益慈善事业的春天会来的”。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正在“爬坡” 虽然已经时隔数年,但一提起当年的网络质疑事件给红十字会乃至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伤害,作为当年事件的亲历者,郭长江委员依旧觉得有些无奈:“毕竟事情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而是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并且最受伤的也不是我们的从业者,而是需要帮助、需要救助的人。”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跌宕起伏。2008年,被学界定义为“中国的公益元年”,以“5·12”汶川抗震救灾为标志,公益慈善事业井喷式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而2011年却骤然降到低谷,主要问题是发生了质疑公益慈善组织的系列网络事件。在这系列网络质疑事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红会,但后来却扩大成为一个质疑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系列事件。 “虽然后来事实真相大家也都了解了,但这些事件使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伤害,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几年来,郭长江委员对此进行了很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仅仅是网友不够理智么?我想作为公益慈善组织,我们更要通过这件事得出正确的结论来,我们的工作中肯定存在不足,要找到弱点在哪里。” 让郭长江委员略感欣慰的是,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网友们知道了真相,也开始越来越理性。“现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声誉在慢慢恢复和‘爬坡’。”郭长江委员说。据介绍,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正在打造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后,在这个平台上将可以看到捐款来源、去向、进度等,实现善款“可追溯”。 “以前我们想得乐观了,以为两三年就可以完成,但现在发现还有不少技术难题。”郭长江介绍,这个平台涉及30多个省份、300多个市、近3000个县级红十字会,同时,因为各级红十字会的开户银行不同,所以统一起来会比预想的要麻烦得多。“但即便如此,红会一直在努力,一定要做,而且肯定能做成,这是加强公信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郭长江说。 发展慈善事业,舆论引导很重要 “公益慈善事业要走出目前的低谷,除了公益组织自身努力外,舆论对社会公众的引导至关重要。”在郭长江委员看来,对于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首要的就是加强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恢复公众信心。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为民生保障、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公益组织在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不是像前些年网络炒作那样一团糟。经过互联网专项治理,一些不法的网络推手虽被绳之以法,但是他们对公众的误导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郭长江委员就此认为,要通过正面宣传,逐步扭转负面影响,帮助公益机构重塑公信力,引导人心向善,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以善行善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普及正确的公益慈善理念、倡导理性认知在郭长江委员看来也很重要。“绝不能把公益慈善事业看成富人的事儿、名人的事儿,也不能用道德绑架慈善。”郭长江委员说:“公益慈善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人人都可参与;公益慈善的运作需要成本,需要专业人才;公益慈善的公开透明不等于‘全裸’,是要有法可依的;公益资产可以合法保值增值,等等,这些理念都需要向公众普及和传播。” 针对公益组织和媒体的关系问题,郭长江委员表示:“不能把监督与被监督对立起来,要形成舆论监督与公益慈善组织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事业发展。”在他看来,公益慈善事业离不开舆论监督。“监督是药、是医生,但医生治病是为了让人们更健康,而不是置人于死地。毕竟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弱小,还处于成长阶段。” “一方面,公益慈善组织要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把监督看做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要以帮助公益慈善组织改进工作、促进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监督与被监督的良性互动。”郭长江委员建议。 “请理解和尊重公益从业者” 虽然公益慈善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郭长江委员仍直言不讳地指出,公益慈善是崇高的事业,“从业者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但就目前看,情况并不乐观。” “从业者的职业尊严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是非常不利于慈善事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郭长江委员说。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现状。 一是社会认知度差,从业者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一方面,把公益慈善简单理解为“学雷锋、做好事”,不需要专业运作、专业人才,更不是一种职业。另一方面,认为公益慈善虽然很高尚,但毕竟是边缘行业,身份认同差。 二是行政成本约束人才储备,已经严重阻碍公益行业专业化进程。“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公益运作同样需要成本,对公益组织从业人员合理收入接受度不足,对从捐款中提取管理费比较敏感甚至过于苛求。”郭长江委员说。 据了解,一方面,要求公益组织零成本运作的网络舆情曾在2014年多次发酵;另一方面,却是公益组织薪酬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目前全国公益慈善领域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 “有关政策制度片面强调公益支出中的行政成本比例,对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的限定滞后于国家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阶段。”郭长江委员认为,这已经严重阻碍公益行业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吸纳优秀人才,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准。 三是职业化进程缓慢,业态涵养不足。“公益慈善行业承担了部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职能,如果培育发展好,也会成为创业和就业的新途径。”郭长江委员告诉记者,全国公益组织已具备一定的就业承载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业占比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很大。 “关键是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抓紧建立健全相关职务、职称序列,完善人才激励和户籍、社保政策,加强就业引导,实现正规化、规范化就业,进一步提升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郭长江委员建议,应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公益组织就业引导政策,增加公益领域的就业总体容量,提升公益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有利于公益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显著提升公益领域对我国就业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