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博弈13年 超级马拉松终“撞线”中国作出独特贡献

15.07.2015  23:19

   导语:经过13年艰苦谈判,伊朗核问题最后阶段谈判终于在今年7月14日达成历史性的全面协议。伊朗承诺永不寻求获取核武器,并称赞伊核协议是“历史性时刻”。全面协议的达成,开启了伊朗与西方关系的“新篇章”。

   谈妥了!伊核谈判历经13年终达成协议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终于在7月14日达成一份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中国外长王毅当天表示,伊核问题谈判画上了句号,这场长达13年的马拉松终于跑过了终点。

  据悉,全面协议生效后,对伊武器禁运最长将可维持5年,对伊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禁令最迟在8年后取消。国际核查人员不能随意获得授权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对有关争议作出裁决。

  全面协议达成后,参与谈判的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均对此表示欢迎。伊朗外长扎里夫称,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之间达成的协议,掀开了希望的新篇章。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也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和其他谈判国取得了一份防止伊朗获取核武器的全面长期协议。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欢迎六方就伊朗问题取得的成果,谈判各方做出了有利于稳定和合作的决定。 【详细】

   新篇章!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包括哪些内容

  这份全面协议包括一个主要文本和五个技术附件。以下是新华国际客户端综合外媒报道梳理的部分要点:

  ——伊朗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

  ——成功落实全面协议将使伊朗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规定下完全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伊朗的核计划也将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其他签约国受到同样对待。

  ——伊朗将把离心机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二,从约1.9万台减少至6104台。

  ——国际社会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将再持续5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可以在24天内进入伊朗境内被认为可疑的地点。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联合国、美国以及欧盟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

  ——如果伊朗方面违反协议,相关制裁将在65天内恢复。

  ——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做出裁定。

  ——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将重建,仅用于和平目的。(新华网)

   点赞!伊核谈判的中国贡献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伊核谈判的坚定支持者和建设性参与方。自2003年伊核问题发端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外交斡旋。2006年美、英、法、俄、中、德六国磋商机制确立后,中国积极参与每一轮谈判。

  在伊核问题谈判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方向,反对诉诸武力;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立场,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独立判断;始终兼顾各方立场和合理关切。

  伊核问题牵涉面广,其背后是美国与伊朗的角力。中国与美伊均保持密切关系,一直努力推动美伊两国直接对话。在伊核谈判过程中,中国作为第三方斡旋者劝和促谈,化解分歧。每当美伊之间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们总会来找中国。

  鉴于有关方分歧较大,历史积怨和疑虑较深,中方建议在具体谈判方式上采取分步对等原则,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首先达成一揽子协议,然后分步加以实施,同时坚持灵活务实、相向而行的态度,聚焦未决的难点问题,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详细】

   动力!伊核协议为解决朝核问题提供基础

  据俄罗斯卫星网14日报道,俄罗斯能源与安全中心主任安东·赫洛普科夫称,伊朗核问题协议为解决核不扩散领域的其它问题提供动力,尤其是朝鲜半岛的核问题。

  专家认为,伊朗核计划达成协议为开始解决朝鲜核问题提供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主要是美国,极少对有关调解朝鲜半岛问题提出的倡议进行关注,包括朝鲜提出的倡议。

  他强调,伊朗协议证明了国际联合政治外交努力的重要性,而并非使用武力解决危机。

  专家还指出,伊朗核计划协议是在各方妥协让步的基础上达成的。赫洛普科称,没有必要去寻找赢家和输家。伊朗获得了它想要的。即承认有发展原子能的权利,整体上不改变其在核领域的战略,也就是逐步地发展核周期中所有关键要素。

  在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进行了漫长而一波三折的谈判之后,14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维也纳正式宣布,伊朗和伊核六国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

  扎里夫称该协议是“历史性时刻”,同时也是“双赢解决方案”,将开启伊朗与西方关系的新篇章。

  另一方面,朝核问题多年来难以摆脱僵局,上半年,朝核问题有关各方接触趋于频繁,下半年可能继续磋商,采取实际动作,为半岛无核化铺路。

  在伊核协议达成后,韩国统一部长官洪容杓称,伊朗核谈判达成协议相信会给朝鲜带去一定压力,希望朝鲜站出来对话,通过对话讨论解除制裁措施的相关事宜。(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