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一年内有4成跳槽 企业抱怨员工留不住

13.04.2015  12:35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刘荣荣 王敬照

去年刚从石家庄经济学院毕业的贾辉,近日又跳槽了。这一次,他选择到石家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工作,这是他毕业后的第三份工作。

贾辉的情况并非个例。要么不喜欢,要么薪水低,要么没有发展空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到一年就纷纷跳槽,许多用人单位遭遇“跳槽族”困扰。

毕业一年内有40%的人跳槽,企业抱怨“有能力、信得过、留得住的员工越来越难找了

近日,省春季人才交流会在省会解放广场举行。贾辉打扮得干练又成熟,“投了两份简历,满意的企业不多。

我学的是广告,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做策划,可是工资太低了,才3000多点儿,我做了半年就辞职了。”在北京觉得“混不出头”的贾辉来到石家庄,在一家商场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坚持了不到三个月他再次辞职,理由是“销售压力太大,五加二,白加黑,这么做下去,身体会吃不消。

招聘会后没几天,贾辉得到第三份工作,他对记者说:“对这份工作我也不是很满意,打算一边挣钱,一边继续复习考公务员。

贾辉说,班里同学毕业后基本都找到了工作,但不少同学都想跳槽,“至少有三分之一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不少人有空就在网上海投简历。

毕业生有苦,企业也有难。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已经连续五年参加我省的“人才大集”,他们根据几年来入职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入职一年后坚持下来的毕业生只有20%左右。

河北搜才网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以内,有40%的人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也就是说,有60%的毕业生三年内至少跳槽一次。

机关事业单位应该问题不大,但对于企业,有能力、信得过、留得住的员工越来越难找了。”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录表示,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已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现实与想象有差距,只能“边跳边摸索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当工作能力增强,经验逐渐丰富,想要谋求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职位,这种跳槽无可厚非。”河北经贸大学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张振表示,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大多是不适应,让他们一夕之间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很难。

贾辉对此十分认同。他说在待遇、休假、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现实与想象,甚至和企业的承诺都有着很大差距,这些“不适应”迫使他“骑驴找马”。

很多毕业生当初都想找到薪酬高、压力低、责任小的‘三好’工作,所以当他们真正工作后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对于这样的状况,张永录也深感无奈,“特别是现在的90后毕业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但很多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还没等到熟悉企业、适应企业就跳槽了。

采访中,一些“跳槽族”表示,他们跳槽是因为在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不到未来的发展。

邯郸女孩宋晶毕业于东北一所名校,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三年里,她也完成了“三连跳”,直到今年才在石家庄的一家大型企业稳定下来,职位是行政主管。“会计的工作很稳定,收入也不错,但对于我来说太枯燥了。”宋晶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喜欢跟人打交道,做行政工作我感觉很有挑战。

不过,并非所有“跳槽族”都像宋晶一样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贾辉说自己的理想工作是做得开心、有前途。但当记者问他具体的工作描述时,他也说不清,“只能边跳边摸索吧”。

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不满意,需要更多机会接触社会、融入企业

频繁跳槽会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忠诚度和个人素质产生怀疑,而且跳槽的成本很高,因为每到一个新环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学校、企业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帮助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心理转变,找到人生方向。

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做好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但是,记者在某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100名毕业生中只有不到20人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他们最不满意的是课程信息量小、内容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脱节。

培训教师缺乏相关培训,所用教材陈旧落后等,确实亟须改进。”张振认为,学生更需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前接触社会、融入企业,以求尽早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为就业做好准备。

企业也在寻求与毕业生的更多融合。”张永录表示,近两年,四方公司采取了一种“管培生”模式,毕业生入职一年内不下车间、不固定岗位,以培训、轮岗为主,一年后根据综合评价和个人意愿再定岗。

近两年,我们每年都招进百名左右的管培生,毕业生有充足时间了解企业,寻找定位。”张永录自豪地说,“到现在还基本没人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