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落子”传承人李满书:暮年寻找心仪传人

21.04.2015  11:11

  50多年来大书小段都被完好保存

  50多年来大书小段都被完好保存

通讯员崔晓萌、郝丽娜本报驻沧州记者李家伟文/图

只因一份热爱,老人与“任丘落子”结下一生情缘;只因一份责任,老人如今为这古老艺术的传承而心生焦虑。“世上生意虽多,唯有说书难习。紧鼓慢板非容易,千言万语需记”,在任丘市北辛庄乡牛村,有一位年逾古稀、满头华发的落子艺人,他表演起来依旧声音洪亮,目光矍铄。他就是“任丘落子”第五代传承人——李满书。如今已是年迈的他只希望能找到心仪传人,“不把一身本领带走”。

少年津城追逐艺术梦

14岁时,偶然间李满书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先生的《劫刑车》,立刻被紧凑而又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同时,自幼喜爱竹板的他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去天津拜师学艺。

由于家境不好,父亲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李满书外出。“那时候一闭眼满脑子都是竹板,特别煎熬”,李满书说,最终他还是趁父亲睡着偷跑了出来。一天一夜,他愣是从任丘跑到了天津,鞋子被磨出了大洞,脚被磨出了血。

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天津曲艺团,像个叫花子,人家李润杰哪肯收,后来我就拽着人家自行车不撒手,软磨硬泡跟着他走到了家。”李满书说,到家后,李润杰还是把他挡在了门外。没地儿可去,他就枕在门槛上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开门,李润杰就哭了,“这傻孩子,怎么这样啊!”说着,他把李满书扶进去,给他做了饭,换了干净衣裳。李满书拿起竹板一打,李润杰就惊呆了:“真是个好苗子!

就这样,凭借坚强意志和过人天赋,李满书拜在李润杰门下学习快板。但好景不长,由于家中缺少劳力,刚刚学会快板基本要领和板眼的李满书就被父亲拉回了家。

  老伴帮助李满书整理行装

  李满书和老伴一同整理“宝箱

结缘“任丘落子”闯四方

回家后的李满书仍不愿放弃,坚持练习快板。这时,有村民提醒他,可以学“任丘落子”,更贴近农村生活。几经辗转,他最终拜师“任丘落子”第四代传承人刘春堂,并正式开始学习。

任丘落子”学名竹板书,由明清时期的“莲花落”艺术发展而来。第三代传承人王来恩是任丘市北芦张村人,他将保定老调唱腔融入其中,丰富了落子的曲调,并独创了落子书中的头板、二板、流水板等板式,把“落子”发展到竹板书,也就是“任丘落子”阶段。

据了解,竹板书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为了更好地把握住戏中的角色,李满书在演出之余,经常观察、模仿周边的人和事物,就连最简单的笑和走路,他都能好几种方式来演绎。勤奋努力、天资聪颖的李满书善于广学博取、融会贯通,他说的大书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很快就在任丘及周边县市小有名气。

那时候赶上说书下雨,台下有的顶锅盖,有的顶油布,还有的顶芦席,什么颜色都有。”妻子崔玉芬说,没结婚时她也是李满书的“粉丝”。

对于眼前的红火,他却显得并不满足。“只是围着任丘转,‘任丘落子’永远跳不出去。”李满书在繁忙之余,又对其中方言土语进行了改进,并争取了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证,开始在北京市郊以及齐齐哈尔、黑河等多地演出。

刚到东北,人家说,就这几块破竹板,能表演个啥?我们这就认二人转。”李满书说,当时就跟人家说,试一晚上,不行一分钱不要。结果当天就弄了个满堂彩,村支书说,“任丘落子”行,敢情一人演好多角色,挺有意思!

此后,李满书忙得几年都没顾上回家,他说当时就想多闯几个地方,让“任丘落子”红遍全国。

  闲暇之余他总是在不停的整理唱词

  不时翻阅总能勾起满满回忆

期盼古老艺术得传承

5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李满书将《杨家将》《刘公案》《小八义》《回龙传》《呼家将》等15部大书搬上舞台,时而缓慢,时而激扬,时而威严,时而俏皮,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世事沧桑巨变,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位老辈艺术家的情怀。

红火的时候,李满书一整年都能约满了。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和普及,竹板书这种曾红极一时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90年以后,基本没人再请落子艺人了。

此后李满书和老伴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但他对竹板书的热爱始终没有随之减少。只要有演出机会,他都会精心准备,不计报酬的参加,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喜欢这种艺术。

虽然竹板书表演仍受到群众喜爱,但却极少有人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继承,竹板书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带着这种担心,自去年起,李满书开始将历来只靠口传身授的唱词整理成文,将自己拿手的大书和段子录成影音资料,并根据师父、师爷留下来的资料创作新的作品。他希望能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多保留一些竹板书艺术的资料,让后继人有章可循。只有这样,他的心里才能感到一丝慰藉。 4月14日,来自保定的一位演员前来拜师李满书。多年来,只要碰到这样有学习意愿的人,他都会手把手的教,但多数还是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了。如今,72岁的他希望前来学习的年轻人多些坚持,更希望能有任丘本土的年轻人愿意一同守护这门凝聚着几代艺人心血的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