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增产转向提质该怎样发力

31.01.2018  14:42

  近年来,怀来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棚6000余亩,新的种植方式不仅节约土地,产量也得到提升,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带动了3000户农民增收致富。

  民以食为天。随着消费者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变,农产品供需矛盾发生了变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对此,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通过调优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调优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为提升农业高端供给能力奠定基础

  2017年,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超过350亿公斤,达到351亿公斤,河北省蔬菜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棉花、禽蛋、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五位,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产品充足供应的同时,也出现了供给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一般农产品卖难和优质农产品买难并存,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业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成为农业工作的重点。”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代表认为,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调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不能简单理解为做加减法,农产品多了就减,少了又一哄而上。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优产品结构,发展高品质农业,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优质特色”其他农产品的供给,提升高端供给能力。

  魏百刚代表介绍,引导农业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河北省进行着有益探索。

  同样是种小麦,隆尧县通过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亩收益高出普通麦250元以上。目前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带动全县农民年增收8000万元。

  不仅是隆尧,近年来,河北省在藁城、柏乡、任县等小麦优势产区,以新型生产主体为重点,整村整片推进种植基地化、技术标准化、产销订单化,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50多万亩。去年河北省小麦优质率达73.1%,高于全国10.1个百分点,优质小麦价格普遍高出普通麦10%以上。

  “市场上普通小麦几近饱和,小麦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我们没有引导农民减少小麦种植面积,而是引导农民种植高品质的优质专用麦,实现了农民增收。”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尧县分校校长徐璟琨代表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优质专用麦,隆尧县也成为省规划的优质专用小麦重点发展区。

  徐璟琨代表认为,在调优产品结构、避免同质化农产品过多的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推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形成不同产品和产业的优势区域分布,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也利于解决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

  据了解,河北省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质量,目前,初步形成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圈、山前平原高产农业区、黑龙港生态节水循环农业示范区、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区、坝上绿色生态产业区、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一环四区一带”现代农业生产布局。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

  “大白菜6元/公斤,西芹8元/公斤。”会议间隙,河北亚雄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殿雄代表,通过微信查看公司近几天的蔬菜行情。

  河北亚雄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5万亩果蔬生产基地,从育苗—栽培—生产—采摘—加工到冷链物流都有严格的企业标准。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让公司的产品以高出市场同类产品一倍的价格畅销。

  “提高农产品品质,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标准化生产尤为重要。”武殿雄代表表示,尝到了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好处,今年企业还将在已有标准的基础上,修订提高企业标准。

  “高质量的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有了标准,严格监管执行至关重要。”不少代表、委员建议,“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省级农产品追溯平台的推广应用,把品牌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

  为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2018年河北省开展农业质量提升年活动,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魏百刚代表介绍,河北省还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设一批“菜篮子”示范县、特色林果示范县、畜牧业绿色示范县、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整县域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用三年时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生态农业,为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不竭动力

  “农业投入品和资源要素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化肥农药投入不当,土壤水体有害物质超标,都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作为全国种粮大户,赵县素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素敏代表对绿色农业生产情有独钟。

  李素敏代表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着620亩土地,刚开始流转土地时,由于农民多年过量使用化肥、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产出的粮食品质不高。近几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土壤肥力得以恢复,粮食品质大大提升,带动农场亩均增收350元以上。

  李素敏代表认为,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对提高农产品品质作用巨大。对这一观点,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代表表示赞同。

  “绿色生产让我们的产品有了竞争力,也拓宽了市场空间。”卢怀玉代表说,今后企业还要加大力度,引导会员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虫等绿色生产技术。

  近年来,河北省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节水、节肥、节药作为农业绿色生产发展的重点,加快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加强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类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在减量增效上做文章,又要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上下功夫。”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李春峰委员建议,在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的同时,要持续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畜禽粪污、秸秆、地膜的回收利用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在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的同时,河北省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并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农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不竭动力。(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