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盾文学奖评奖说开去

09.09.2015  21:32

  据报载:由中国作协主办,每4年评选一次的中国茅盾文学奖第九届评奖结果日前揭晓,共有5部作品获奖,它们分别是: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

  说实话,我还没有来得及阅读这5部获奖作品,自然没有资格对其内容及表现手法等发表个人的见解。不过,就这一届在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形式而言,尤其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进行的评选程序,以及所评选出过硬的、优秀的作品,深受人们关注和好评,这才是我有感而发的“话因”和“由头”。

  从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情况来看,众多评委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关门”多日静心细读研判后,确定252部作品,经过6轮投票,从252部作品中选出80部,并按照80进40、40进30、30进20、20进10的办法,最后产生5部作品。这一方式,与其说是层层遴选,严格把关,还不如说是忍痛割爱,步步登高。在今天看来,这5部获奖著作,可以说能够称得上是顶尖水平。无疑,这也是近几年长篇小说中涌现出最优秀、最杰出的经典作品,5位作家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在这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为什么能顺利进行,而没有留下什么“诟病”?参与本次评奖工作的评委们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他们都怀有一种对文学礼敬的姿态,因此,他们把手中的每一票,看得那么庄严神圣,那么不可亵渎,哪怕对不起友人,也不能让纯洁的文学蒙上灰尘。正如评委之一、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评奖后,在座谈会上讲话所说的那样:“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北方粗犷的文学风格的。所以对于《繁花》的那种叙述方式,我不太喜欢。但评奖不是为了满足个人趣味,应该从整体着眼,既要看到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又要看到金宇澄笔下另外一个方言的上海。让获奖作品呈现多样、多元,这是我推崇的,所以我就投了它。”从评委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宁可得罪朋友,也不能得罪文学”,不以个人癖好下定义,让文学的多样性铸就经典,这是本届评奖活动向人们揭示的可贵之处。

  然而,环顾现实中的一些评奖情况,无论是说的还是做的,比茅盾文学奖评奖相差甚远,甚至把好端端的评奖活动搞得不尽如人意,令人失望。常常见到的乱象有:明明是一个地区的评比活动,生怕别人不知道它主办方是谁,非要冠上国际的头衔、世界的招牌,以此来糊弄局外人;或是不看作品看来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或是朋友打过招呼的,即使是有的作品不是很突出,也照样能登上大雅之堂;或是铜臭味十足,谁赞助的钱多,就把谁的名字列入榜单……

  其实,文学评奖中的乱象还不止这些,前阵子,不就有媒体爆料,某领导所作的普普通通打油诗竟获得大奖?假如你有空再到网上搜搜,类似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多着呢,用无孔不入、无所不有来形容都不为过。难怪有人编出顺口溜讽刺道:“如蕃文奖遍地花,诸泛篇什像豆渣,若问君贤为哪般,皆因傍名需人夸。

  一位文艺评论家曾经说过:“当文化艺术的存在价值被看好,被利用的空间就会随之被延伸。”既然文学艺术逐步成为公共议题,作为管理者,或是拥有者,就应该有胆识、有智慧把这块纯天然园地打造好、守护好,最起码不让外行滞留在队伍中,策划、监督好评奖程序,不让庸常作品混进奖项当中,这几点要求是应该必须坚守的。这次,中国作协在操办第9届茅盾文学奖给人们留下美誉,恰似为文学百花园吹来了清新之风,让这个行业遭受“雾霭”的人们,感觉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窃以为,只要按照惯例,上行下效,我们何愁文学的天地里没有真正的春天呢!

  辩证关系告诉人们,就文学而言,文学创作需要好的环境,好的环境能催生好的作品。本届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评奖为全行业开了好头,这一步迈得扎实、有力,相信各地作协都会紧随其后。可以预见,文学创作又一个新的繁荣期即将到来。

  这个秋天,茅盾文学奖没有辜负文学,没有辜负社会,人们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