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

31.07.2015  12:03

   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向新风口?

  2015年的这个夏天,新一届政府的任期近半。观察李克强总理履新以来的施政路径和政策取向,有助于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在内外新形势下,本届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展示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相比以往,李克强面临着更多无经验可循的难题,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三期叠加”,经济和社会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

  今年上半年,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长7%。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诸多存在博弈的选项中做好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调控,这将成为政府的施政重点。

  在此过程中,针对政府市场关系不明、创新乏力、民生问题集中等一系列矛盾,李克强持续推出了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民生兜底等重磅改革措施。外界从李克强操心的事项中,试图解读中国经济的未来。

  正如他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所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不能不多操心。不止是双创,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在更多领域带来质的变化,改革红利也随之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新热词。

   拿捏改革和增速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在刚就任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这一生动形象的说法定调了本届政府执政的总序言。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下,许多不符合当前市场规律和经济走势的老做法、老思路正在成为历史。

  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特有双轨制在一定时期内促成了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速,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从规律还是客观实际来说,中国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进一步发挥好各自作用。

  李克强上任不久,巴克莱银行的几位学者曾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试图定义新政府的施政思路。这一理论包含三大要素:一是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二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化;三是调整经济结构。去年以来,中央媒体对这一概念化的表述进行了回应和纠偏,称它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等诸多措施都对这一论调进行了证伪。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速与改革的关系,如何顶住数字上的下行压力成为李克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既不能让经济增速自由落体地滑落,也不能违背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客观规律大力刺激。”发改委一名政策制定人士对本报称,拿捏轻重缓急是新时期政府调控的重要准则。

  如何寻求发展和改革的平衡?早在2013年,李克强就亮出了经济增速“底牌”,强调上下限“区间理论”。在区间内,将着力改革创新,而当经济有滑出区间的风险时则要实施调控。

  创新型调控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正在变得丰满。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以后,李克强明确了宏观政策走向:“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

  不少人士认为,这一更具弹性的目标转变和调控范围不仅是更为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也为发展和改革的平衡留足了空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在矛盾凸显的环境下,调控的反应区间在收窄,增加了调控难度,当前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区间内把文章做足。

  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壮大,政府已经难以一手包办发展。在此背景下,李克强不仅重视调控,更擅长向市场“借力”。近两年席卷中国大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双引擎”之一。

  梳理官方材料不难发现,注重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的有序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李克强讲话中的高频词。

  为解决财政无法全面覆盖投资的问题,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政策正在全国兴起,这一决策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同时也保证了经济的企稳。这其中,不仅水电、核电、基础电信、铁路、市政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工程等诸多领域向民资打开大门,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政府还对这部分资本设置了相应的税收补助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