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新活力 迈上新台阶——从两会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07.03.2018  10:43

重大部署: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踏上新征程面临的重大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来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的总结,引发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委员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战略性的重大判断和全局性的部署,既是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

这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2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提出要求。

质量”二字,既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也折射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之变,为中国经济发展树立了新的指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委员说,中国经济要突破攻关,必须要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才能加快转变依靠投资拉动、依靠产能增量扩能、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的发展方式。

这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关注“有没有”到关心“好不好”,从购买耐用消费品到向服务消费扩展,人们消费需求悄然之间发生重大变化。这对当前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较高的匹配要求。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匹配。”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新时代需要我们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满足人民新需求过程中推动经济迈向新台阶。

勇于创造:奋力突破经济爬坡过坎“攻关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关口”二字,意味深长。闯关夺隘,路在前方。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必须要闯“质量关”——

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质量是软肋之一。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樊芸代表建议加快制定和出台质量促进法,以质量为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发展,必须要过“效率关”——

效率的提升,必须置身于良好的制度环境。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约200个被调查国家中,五年来中国已从96名上升至78名,跟自己比进步明显。但是,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甚至跟一些新兴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必须要过“动力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代表说,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把知识、信息、技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新的生产流程中。这要求我们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强化制度创新,包括人才供给体制方面的创新。

坚定行动: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支撑

谋篇布局,运筹帷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

——瞄准新的发展趋势,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插上创新驱动的双翼。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数字中国”,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认为,要以打造不同产业及企业的“智慧大脑”为突破口,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中国领跑世界的信息技术,正给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塑造新的时空格局,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改写了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近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更让我国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视线朝内,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目光向外,全球市场天高海阔。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国企、财税、金融、分配等领域,我国正在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