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夕 不能称作“情人节”?到底在过什么?

20.08.2015  17:10

   导语: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今日七夕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七夕”。民俗学者王娟介绍,“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节日,还有其他很多称谓,比如“乞巧节”、“女儿节”等等,“除了女孩儿要拜织女求巧,民间还会有一系列带有占卜性质的游戏,比如‘蛛网乞巧’、‘浮针试巧’等等,曾经还会供奉‘磨喝乐’”。 》》》详细

     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

  8月20日,是传统的七夕节,90后福建小伙小王早早就开始为送女友礼物而伤脑筋。在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他已经过了一场“情人劫”,牺牲了一个月的工资,玩了一把浪漫。如今,这个“中国情人节”的到来让他再陷烦恼之中。

  “薪资本来就不高,但眼看周遭的朋友都开始筹划七夕浪漫旅程,自己也不得不又硬着头皮安排七夕活动。”小王无奈地说,“其实在家乡,七夕节是乞巧节,不是所谓的‘情人节’。节日当天,乡里会举行敬祀等传统风俗活动。但近几年,七夕节也变了,越过越像情人节了,虽然很难理解,但自己只能接受。”

  正如小王所言,其实,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如此看来,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传统的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说明全社会都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2011年6月1日,旨在让大量非遗能够“老有所依”的《非遗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五条规定: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丙安说,“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中国也不存在‘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轻易改变。某些商家不能为了经济目的,随意糟蹋、贬损这个节日。”

  “如今,七夕节被过成了‘中国情人节’,是把七夕节文化庸俗化了。”乌丙安说,目前,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还在过传统意义上的七夕节,这些国家中不存在所谓“情人节”的叫法。 》》》详细

     学者:顺应民众看法即可

  或许正是由于“牛郎织女”美好传说的融入,现在不少人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但随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名称站不住脚。学者张颐武也表示,综合来看,这样的说法或许未必准确,“无论从传说中二人的关系以及相关习俗来说,并无太多这方面的象征”。

  王娟也认为,最初中国民间的七夕节与“情人节”确实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头衔也不算无中生有,“汉代时候,妇女要在七月初七系上五色缕,寓意‘相连爱’,带有祝愿夫妻恩爱、爱情圆满的说法”。

  “另外‘七夕’有关爱情的故事,还有所谓的‘杨妃私誓’,指的是杨贵妃与唐玄宗骊山避暑时,七夕夜半两人发誓,希望世世均为夫妇。”王娟认为,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七夕”带有表达爱情山盟海誓的意味,“现在将之命名为‘情人节’,也有一定基础”。

  不过,王娟并不否认,最初将“七夕”当成情人节,可能确实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一定误解,但当国外的“情人节”来到中国后,人们可能比较希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一个类似的日子,“于是民众接受了‘情人节’的观念,并落脚于‘七夕’上”。

  “这是中国文化接受、调整自己的一种途径。文化并非停滞不前,而是要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同时完善自己。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只要大多数民众认可就可以,完全可以顺应民众的看法,无须大惊小怪。”王娟笑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