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惊现16亿年前叠层石

21.04.2017  19:34

深山惊现16亿年前叠层石 暴露平山曾是一片古海洋

   

■庞教授指出这块是典型的叠层石。

■平山村民深山中发现成片“化石”群,有的像恐龙蛋,有的像鹿角,记者邀八旬教授登山现场勘察

■专家表示,这些“化石”是叠层石,它们的出现,让大气氧气含量急剧升高,为生命演化打下基础

□文/本报记者 南开宇 图/本报记者 李宏

反映:平山村民在深山发现奇怪“化石

日前,平山读者康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在平山县境内,发现一处山上有大量疑似动物化石。

据康先生介绍,这片化石位于一处人迹罕至的野山的临近山顶处的石壁上,其中,有的化石呈圆形,好像较大的恐龙蛋,更多化石像是动物的骨骼,有的好似鹿角,有的明显是动物骨骼的关节部位。“这片化石数量挺大,看裸露的石层,至少有几米高,而且很长。”康先生说,他怀疑这是成片的古代动物遗址,否则不会那么多,那么集中。

康先生说,这里的化石在2016年就被他人发现了,一直有人悄悄地上山开采,并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破坏。

那个山是个野山,没有正常的路,之前有人花钱开山铺石,硬是开出一条直抵山脚的石土路。之后听说有车来拉过几次石头,2016年7月发生洪灾,这条石土路被突袭而至的洪水冲毁,路完全没了,只剩下无数的石块,别说爬山,就是通过这长长的石堆前进到山脚都很困难,这才挡住了一些有意前往山顶采石的人。”康先生说,但即便如此,最近他发现又有人悄悄上山,对这些含有“化石”的石块进行破坏性开采。

我曾经上去过,路比较难走,但看到的景象令人震惊。如果真是成片的化石,它会是什么动物的化石?有没有科研价值,值不值得保护?经济价值大不大?”康先生一下子提出了数个问题,希望记者能找人解答。

行动:八旬老教授决定登山现场考察

记者为此联系了河北地质大学的老教授庞其清。庞教授今年已80岁高龄,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教授,三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管优秀专家。庞其清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普查系,在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1972年至今在河北地质大学任教。他是全国地层委员会侏罗系组成员,中国古生物学会介形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在教学中,庞老开设了《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等多门课程,教学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好评。

在科研工作中,庞教授严谨治学,数十年坚持在野外工作。1983年在山西天镇和河北阳原发现恐龙化石,经5年发掘采获各类恐龙化石2300余件。研究证实,那是世界罕见的晚白垩世(6500万年前)的一种新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大型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长近20米,高约5米),不仅为新的属种,且为一新科;甲龙类的杨氏天镇龙也为一新属种。这一突破性的新发现,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生物地理区、古环境及地壳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月18日,记者来到庞教授家专程拜访。庞教授正在书房看书,老人一头华发,不大的眼睛不时闪现睿智的光。听了记者粗略的讲述,老人很感兴趣。最终,他决定亲自前往现场,勘察化石。

记者听后既高兴又担忧。听村民康先生介绍,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几乎无路可走,爬山十分困难。庞教授如此瘦弱,以80岁高龄登山,真出了闪失可怎么办?但庞教授的老伴赵筑廉老师却笑着说:“别看他瘦,你可能爬不过他。他一辈子在野外考察,特别能吃苦,身体很棒,真的没事。

现场:驱车两小时登山两小时才见实物

由于山路遥远崎岖,4月19日清晨六时许,本报记者与庞教授一行早早就开赴平山县。进入平山后,在康先生的带领下一路前行。通往目的地的山路陡峭,一路上,随处可见去年“7·19”洪灾给平山带来的满目疮痍:沿途倒掉的电线杆,被山洪冲毁的道路……路上,我们经常要辗转绕行,时而涉水,时而绕山,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才深入到离现场最近的村落。

到了,下车吧,剩下的路都要靠两条腿了。”康先生说。下车后,康先生指着前方的一片乱石滩说:“这就是通往‘化石山’的路。”眼前哪里有路?明明是一道山坳,连土路都没有,一眼望去,只有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块。进山时突然下起急雨,幸好从附近淳朴的老乡家借来了雨披和雨伞。

你们这是要上山?那里面没有路,都是野山,太危险了!”一位驼背老大爷劝道。为了搞清山上是否存在恐龙化石,庞教授和我们依然决定冒雨进山,一探究竟。

日前,有野游者在平山县一荒山上发现一片数量颇大的怪石。这些嵌在山体石壁上凸显出的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像恐龙蛋化石,有的像动物骨骼化石。村民康先生致电本报称,一是希望答疑解惑,二是自去年以来,偶尔有人上山私采,望给予保护。记者找到河北地质大学庞其清教授,19日,这位80岁的老人陪同记者在山中攀登两小时,冒险进行现场勘察。庞教授解开了谜团:“这不是化石,但它比动物化石要早得多,因为它距今已有16亿年之久,是形成于中元古界的‘叠层石’。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