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采访我校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教授等人

02.09.2014  16:51
                  2014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半年来,京津冀备受关切。日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开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自8月始,专栏中四次提及我校,我校的特殊地理位置、办学特色优势以及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备受关注。               8月8日,人民日报在《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报道中提到:“燕赵自古是一家。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的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不必追溯久远,仅仅上个世纪,北京(时称北平)、天津就曾先后做过河北的省会。河北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至今还坐落在天津”。               8月12日,人民日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 谋篇起笔“大交通”》的  报道中的问诊“大动脉”,我校孟凡贵教授说,“近年来,京津冀高铁修了不少,但一直以来,天津都缺少西出、南联与京广线联通的高速铁路,不能直达冀中南的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市,成了交通瓶颈。”张贵教授提出,“补空白不仅要看地上,还要看天上,要通过发展高铁、高速路、机场等构建起一个便捷、大运量的区域交通体系,为降低经济成本和人口疏解提供前提条件。”             8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 市场一体三地一家》的报道中就“生产要素只为地方服务,不为区域服务,常常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生产活动不能对接协作,更不能互补互助”这一问题采访我校张贵教授,张贵教授分析了原因:“体制机制束缚,地方保护严重;国有企业占比较大,非公经济发展不够活跃;特大企业较多,中小微企业活力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规则。”             8月25日,人民日报在《九问京津冀协同发展:梦圆当可期》的报道中就“顶层设计要破壁垒”这一问题再次采访我校张贵教授,他认为:“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三地如何协调利益,涉及财税制度,涉及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涉及官员评价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