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高地,激发“第一资源”活力

24.11.2015  11:12

围绕“调转促”目标任务,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不断增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以国际化视野培育人才队伍

——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进相结合,以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所有用到电的地方都能用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高级半导体芯片更是填补了安徽省高级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的空白。 ”近日,在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芯电子公司,企业负责人汪良恩自豪地介绍。两年前,作为国家“万人计划”引进人才,汪良恩返乡创业,当年5月投产、7月销售,创造了电子信息行业的奇迹。

汪良恩的成功,与我省近年来扎实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密不可分。据省人才办统计,去年我省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9.5万人,新增技师6815名,高级工7万名,全省人才总量超过600万。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打造人才高地,对于提升我省核心竞争力、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4105”行动计划的布局中,明确把建设人才高地列入十大重点工程,提出以企业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用国际化视野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无疑再度奏响了新一轮广聚各路英才的“集结号”。

到2020年,基本确立安徽在中部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竞争优势,进入全国人才强省行列,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人才集聚度高、人才素质优和人才效益好的省份之一。 ”我省刚刚出台的“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这一宏伟蓝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集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安徽“技工大省”建设……一系列真招实措,则是实现目标的最有力保障。

人才高地建设既是一项独立重点工程,同时也是其他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省委组织部负责人看来,深入落实“4105”行动计划,必须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拥有人才、集聚人才,方能赢得快速发展主动权,支撑安徽创新发展新战略。
让一流人才与一流产业良性互动

——加强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人才大展身手提供广阔舞台

从2013年始建至今,集聚各类创新单元109家,引入科技创新企业76家,注册资本达4.1亿。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乐园”。

加强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培养引进和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我省坚持采取联合研发、共建共育等多种模式,重点建设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生物经济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20多家新型产学研实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这些产学研实体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和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接轨的同时,让人才能够大展身手,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

着眼当前“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需要,我省紧扣产业需求,坚持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产业紧缺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以产业集群招引优秀人才。我省依托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托卡马克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量子通信、基因工程、战略能源、语音合成等战略高技术研究攻关,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科学家,造就了一批尖端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全省设立7批206支“115”产业创新团队,集聚1万多名优秀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560多项,近90家团队设立单位成为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有力增强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到2020年,新增6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60家。”省人才办负责人说。

用激情和梦想造就一片“热土

——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为有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环境

优厚的政策红利,点燃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在位于合肥市巢湖经开区的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公司,企业攻关团队负责人说。去年企业挂牌成立后,该团队完成了承担的创新攻关项目,按照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推进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享受了所持股份的20%到30%的奖励。在整个试验区,目前有93家企业的16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受到激励,激励股权1亿股,激励资金达5亿元。

建设人才高地,需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大力推进人才激励保障和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若干意见》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办法》等。对工程技术研发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采取不受学历、资历、任职年限和论文数量限制等“八免”措施,直接破格认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5名。除此之外,有关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拓展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业已形成配套体系,“叠加效应”初显。

政府为我们协调解决安家、保险、户口转移、子女上学、办证办照等实际困难,让我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能够更加安心于工作。”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合肥龙迅半导体公司负责人陈峰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海归”人才的心声。

展望未来,省人才办负责人信心满怀:“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皖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在皖转化,使我省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聂扬飞 黄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