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新兴产业优势

17.06.2015  19:36

把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新兴产业优势
——利用京津优质资源推动我省结构调整(一)

      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目前,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如何借助协同发展的大势,使京津科技人才为我所用,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我省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要把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的新兴产业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强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合作创新,将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加快我省发展的动力,推动我省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借助创新平台大力引用京津高端智力
      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企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面向京津开展“引智、借智、用智”活动,吸引集聚京津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智力服务我省产业重大创新。一是围绕我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引进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高端人才智力。二是充分发挥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深化与京津院士的科技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突出合作实效。要把河北作为院士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通过组织和推介院士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和推广,催生出更多的新兴产业。三是实现院士对河北优秀人才的结对培养和传帮带,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能、能够担当未来科技创新重任的科技人才。要通过引进京津院士等高端智力服务河北科技创新,建立起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成一批具有巨大潜力和强劲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坚决破除阻碍科技人才引进的各种政策瓶颈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人才宝库,京津是全国人才最密集、智力优势最明显的地区,河北在借助京津科技人才优势方面条件得天独厚。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京津冀科技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具体看,河北高校层次较低,科研条件有限,重点实验室缺乏,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低,人才开发平台匮乏,加之薪资待遇缺乏外部竞争力,这些问题给河北引进、聚集京津科技人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大力破除阻碍引进京津科技人才的各种政策瓶颈,努力形成三地协同一致的政策互联机制,实现区域内利益共享。要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政策的监督、落实与反馈,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工作责任制,提高行政效率。要比照先进省市区,制定更加优惠政策,提供更加优惠待遇,最大限度地吸引京津科技人才服务河北创新发展。通过政策的协同互联,畅通三地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通道,使京津高端科技人才在推动河北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推行技术资本化、人才股份化的分配激励机制
      引用京津的科技人才并使其变成河北的新兴产业优势,必须将科技人才与产业充分结合,把科技、科研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去。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技术资本化、人才股份化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激励机制。为此,要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力推人才股份化,实行人才的股权、期权激励。可以借鉴中关村的6+4政策、湖北的“黄金十条”等政策,开展专利权、科技成果入股,提高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同时,要不断完善各类科技人才薪酬制度,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的工资制度,对科技人才要重实绩、重贡献,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实施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不断满足科技人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激发其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充分结合的内生动力。
      不断加强京津冀科技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
      把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的新兴产业优势,要不断加强京津冀科技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和战略合作。一是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三地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二是京津冀科技部门要探索建立跨区域权威性协调机构,建立京津冀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区域内科技人才合作的统筹协调,保证区域科技人才合作的实效性。三是选取河北科技人才管理部门的干部及专家、部分国企管理人员到京津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为河北充分利用京津科技人才及更深入地开展合作奠定基础。四是利用现有河北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向京津定期发布有关科技人才合作信息。同时利用在京津设立的人才工作站,与京津人才工作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保持广泛联系,大量获取京津科技人才供求信息、科技人才合作信息、科研成果信息,以谋取在更广领域的科技人才合作。
      大力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建设
      抓好重点科技平台建设,造就京津城市功能疏解的新空间、要素移动的新基地,使之成为央企项目布局的首选地。要对环京津各市进行全域规划,对城市和园区进行科学布局。加强对河北现有各类平台的整合,在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等环京津各市分别重点建设几个吸纳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承接高端产业要素转移的基地。支持科技园区、重点企业等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几个创新创业“人才特区”。加快白洋淀科技城建设,仿照“中关村”产业创造模式,借助京津科技人才优势,打造和形成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科技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把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新兴产业优势的“重要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