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京津冀】第二期:协同合作 共享蓝天

12.03.2015  01:36

河北广播网3月11日消息(记者杨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新闻广播联合推出的 “全国两会特别直播节目——《对话京津冀》”,今天(3.11)关注的是“三地联手治理大气环境”。

京津冀三地的老百姓是环境保护和环保法规的重要参与者、落实者,今年1月1号起实施的《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明确提出,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必须强制公开。

河北省人大城市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白钢:你没有信息的公开,公众就不知情,他的参与就是盲目的,只有知情,他才能依法有序、理性科学地去参与环境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说,《公众参与条例》既能督促企业自觉公开数据,又便于公众把监督落到实处。

许皞: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本身就是全社会要共同完成的一件事儿,我们的公众先得做到懂环境,这样呢,公众参与才能有度;再有,我们的企业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就是一起为改善我们的环境、打造真正走向生态文明状态的一条路子而努力。

京津冀地区钢铁、水泥产能过剩以及工业污染问题是今年两会上大家的关注热点,因为传统耗能产业占比大,河北省面临更大的压力。去年,我省粗钢产量1.85亿吨,同比下降0.6%。这一变化看似细微,却是14年来首次下降。许皞委员说,去年河北省压减产能力度非常大,2014年压减钢铁产能1500万吨,水泥3900万吨,煤炭消费比去年减少了1500万吨。

许皞:这是河北省首次实现用煤负增长。

京津冀大气污染物与燃料结构直接有关。天津市2014年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大港发电厂通过环保改造,实现了优于燃气电厂标准的超低排放,排污费少交了2000多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看好这种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方式,他认为,天津的经验值得在京津冀地区推广。

包景岭:在天津这个示范工程成功以后,今年安排了相当于1000万吨燃煤的机组,这是很大的一个量。这个技术就是针对燃煤电厂这样的污染源,它这个解决以后,可以使我们大气中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

除了传统耗能产业,机动车排放污染也是三地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六省市区已经成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对机动车污染的联防联控机制,这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协调机制。

北京市主要道路进京口的进京和过境车辆已达日均20余万辆次,此前,北京对外地进京超标排放车辆大多只能“劝返”无法处罚,联防联控执法平台建立后,可将超标车辆信息上传,让车辆所在省市执行处罚。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现在已经在启动这个事情了,几个省之间的培训会已经开始了,包括联合执法的时候跨省界的几个重要的点也已经开始。把机制建立起来,把模式推开,围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信以后机动车的点会做得更加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