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京津冀小组或由中央主导 执政党智囊介入

23.09.2014  03:45

   (原标题:京津冀小组会议 诸多细节不寻常)

   1

  9月4日网络超女,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官方首度正式披露京津冀小组开会的消息。

  8月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透露,京津冀小组已成立,张高丽为组长。这是中央层面继西部开发领导小组、振兴东北领导小组之后成立的第三个以特定区域发展为指向的“小组”,标志着 京津冀小组在机构序列上已获得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同等的地位 。而9月4日官方首度披露的京津冀协调小组会议的细节,则释出不寻常的信号。

   2

  与此前的西部小组、东北小组相比,京津冀小组与中共中央的关系或更直接。

  在会议通稿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未加冠“国务院”三字,这在此前的西部小组、东北小组会议中从未出现过。

  一般来说,国务院设置的小组开会,在会议报道中都会点明是“国务院XX小组”。而京津冀小组未明确称为“国务院京津冀小组”,其中信号颇为特别。

  会议通稿称go2map,“中央”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表明这一小组的成立由中共中央直接拍板。虽然小组名称未加冠“中央”二字,尚不能断定其就是中共中央的议事协调机构,但小组与中共中央关系更为密切,应是不争事实。

  一般而言,中共中央负责全面工作,一般的经济社会事务由国务院来抓,这是最高决策层形成的“党政分工”惯例。但从去年以来,这种情况出现明显改变,中共中央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介入明显增加。此前,胡存智透露京津冀小组由国务院成立,但目前来看京津冀小组很大程度上并非由国务院主导。京津冀小组即使设在国务院,也主要是出于其办事机构京津冀办设在国家发改委的考量。

  另一个信号可以佐证前述判断,京津冀小组会议上,除组长张高丽以外的其他国务院副总理并未出席,汪洋、马凯在2月份参加过习近平主持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但却没有在京津冀小组会议上露面。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却参加了京津冀小组的第三次会议。中央政研室作为执政党的主要智囊机构焦点房地产网,传统上主要进行重大理论、意识形态和重大政策研究,较少直接介入经济社会领域,经济社会政策的研究大多由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中央政研室主任此前从未出席过西部小组和东北小组的会议,王沪宁出席京津冀小组会议,也表明 京津冀协同的战略布局可能更多由中共中央而非国务院来主导

   3

  小组人事浮出水面。

  不同于西部小组和东北小组,京津冀小组成员名单和办公室主任人选至今尚未公布。从《新闻联播》画面可见,京津冀小组的人事安排比西部小组、东北小组低。

  参加京津冀小组会议的“内阁”部长只有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和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财政部、工信部、民政部、教育部等其他部门,都只有副主任出席小组会议。会议通稿称,京津冀小组成员出席会议,这表明小组成员中大多是国务院各部门副部长,正部长比较少见。而西部小组、东北小组成员则包括国务院大部分部委的正职负责人。

  7月调入国家发改委的正部级副主任何立峰图行天下,在主席台上就座。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国务院部委副职只有何立峰以及同是发改委正部级副主任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何立峰出席京津冀小组会议,或是他已出任京津冀小组的办事机构—国务院京津冀办主任的信号。

   4

  开会频繁凸显“强势小组”角色。

  此前成立的西部小组、东北小组,组长都由国务院总理兼任,而京津冀小组组长是国务院副总理,小组的人事规格也较前两个小组低。外界有人认为,这表明在一定意义上,京津冀协同作为区域战略,其定位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还有差距。

  但从小组会议的情况来看,京津冀小组的工作方式和西部小组、东北小组有很大区别,突出体现在公开性比较低、开会频率较高和会议议题更具体。

  国务院的各类小组会议,一般公开程度比较高。此前,西部小组、东北小组每一次开会,官方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报道。而京津冀小组已开会三次,但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何时召开chinaren,内容为何至今官方媒体没有披露,使得这一小组有相当的“神秘色彩”。

  京津冀协同小组成立,至少在今年2月底习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战略”之后。也就是说,这一小组的运作最多不超过半年,但已召开了3次会议。平均下来,一两个月就要开一次会。而国务院的西部小组、东北小组每年都只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从小组开会的内容来看,京津冀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工作方案”,表明小组会议讨论的问题比较具体,细化到特定领域。而在以往,西部小组、东北小组由于一年只开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也相对比较宏观。

  从以上三点可见,京津冀小组频繁召开会议,对相关事务的规划和设计更具体。相较于国务院的西部小组、东北小组,京津冀小组不单是一个顶层设计机构,还是具体政策的操盘手。中共中央、国务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和京津冀三地的党政主官都被纳入小组校友录,小组也成为各方表达利益关切,进行利益博弈和协调的平台。

   5

  专家咨询委员会角色引人关注。

  中央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组长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上海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专家委员会的人员结构,突出反映了京津冀协同的战略重心。

  相较于京津冀小组,京津冀专家委的公开程度要高得多。今年6月,京津冀专家委就先后在天津、石家庄召开了座谈会,会后公布的与会专家名单显示,咨询委员会专家集中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源化工和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和城市规划三大领域。这表明了现阶段京津冀协同战略的三大工作重心,分别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和京津冀三地有序分工。

  京津冀协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专家委员会的构成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发展经验,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被京津冀所借鉴。作为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性的普遍繁荣校友录,京津冀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京津两个大城市和河北唐山等个别城市,点状的繁荣和周边片状的贫困带相交织,一直广受诟病,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剑指这种区域不平衡。

  京津冀专家委组长徐匡迪曾任上海市长,有规划建设上海和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实际经验,委员会成员李晓江,此前主持过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专家委成员对长三角、珠三角协调发展的了解,可能有助于其提出更科学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6

  滨海发展战略或将定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未来京津冀三地的不同分工引人关注。近期高层和京津冀三地领导的活动,已透出关于京津冀产业发展规划的诸多信息。

  北京的诸多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要疏散,疏散的首选是哪里?河北省多个地方以及天津市一直在争取。从目前来看,天津在承接北京中高端产业上的优势明显,京津两地已开始加紧进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现有的京津冀小组、京津冀办也主要由有天津工作经验的高官来负责。此前焦点房地产网,官方曾提出过建设环渤海经济圈,天津谋求在“环渤海”战略中的核心位置,最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响应,此番官方已吹响京津冀协同的最高调门,天津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有望得到强化。

  高层对天津的期待,不仅是依靠高投资和高工业增速,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还希望天津透过京津冀协同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天津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其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中心城市职能,使其在京津冀地区有一定的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

  此外,京冀合作的重点也已明确。6月,北京市党政领导赴河北曹妃甸考察,已显现出在京津合作之外,北京和唐山尤其是曹妃甸的合作,也将是京津冀协同的重点。北京的产业功能,对外转移的重点可能在天津市区—滨海新区—曹妃甸—唐山市区一线,京津冀将通过这种产业转移,形成和长三角、珠三角类似的经济布局,即沿海地区集聚最多的资源和产业搜狐网,然后向内陆地区逐渐扩散。

  而河北省不临海的地区,主要的发展机遇在于交通一体化以及北京工业和低端第三产业的转移。在北京金融、科技等核心高端功能逐步向滨海地区集聚的同时,工业和大型批发等其他产业可以向河北省其他地区转移(事实上也在向天津转移,比如北京动批和大红门市场商户也在向天津西青区卓尔电商城转移——编者注)。这些地区在承接这些产业的同时,当然仍要负担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任。

  随着京津发展轴和滨海发展带的成熟,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可能上一个台阶。当前,高层将“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协同的先手棋,已经体现了对未来的布局,京津和河北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如果能够完成,京津和河北滨海地区的生产要素就可以快速向河北省其他地区转移,从而带动河北经济的整体起飞。

   (作者系智谷趋势研究中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