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催生一批智库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2个专业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在保定市正式挂牌成立。
该智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京津冀三地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校联合发起,目前智库已有近20位专家,既有知名经济学家,也有来自三地高校的青年优秀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昉透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旨在联合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促进三地智力资源联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正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政府“外脑”的作用。
智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研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了解,此前,较为关注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是以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为主的民间智库,其早在2004年就已成。南开大学教授周立群曾感慨,民间智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要更为领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立足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库接连成立。其中,2015年,天津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牵头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智库。目前,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已有十多家。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但政策能否落实,落实效果如何,落实过程中有哪些新问题,都需要智库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业内人士指出,智库作为政府决策机构的必要补充,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是探索推进形成京津冀社会科学创新共同体。
“三地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众多而分散,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套机制,在一个筐子里解决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还要搭建一个平台——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网站。
有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相关智库进行横向科学考核和引导,以调动其研究积极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文/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