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燕达模式"成样本

25.02.2016  11:58

  

  燕达医院有4家北京市属医院与之对口合作,是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易成晨 摄

  规模庞大、设施齐全,这是位于北京东部30公里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由于特殊的地域位置及其自身定位等因素,燕达医院先行先试,成为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中的示范项目,其主要目的之一,是缓解北京过于拥挤的就医现状,为首都医疗分担压力。

  强化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合作,是推进医疗协同发展工作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采取了多种形式推动这项工作,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燕达医院正是其中之一和典型案例。

  燕达医院系燕达国际健康城的六个板块之一,是民营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据医院经营副院长吴亦鸣介绍,燕达医院集医、教、研于一体,总建筑面积约52 万平方米,总床位3000张。2014年以来,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先后与河北燕达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共建协作工作。北京朝阳医院先后派出涵盖门诊、住院等多个临床科室的专家、学科建设顾问及医疗管理团队赴燕达医院指导工作,派驻人员担任医院领导及科主任,开展紧密型合作,协助燕达医院提高医疗 技术和管理水平;北京天坛医院重点与燕达医院开展神经科方面的合作。2015年6月,河北燕达医院又分辨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分别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专科共建的方式,共同组建“儿科疾病诊疗中心”及“中医中核诊疗中心”。

  

  燕达医院总建筑面积达到约52万平方米。图为医院经营副院长吴亦鸣在作介绍。易成晨 摄

  据燕达医院院长侯艳宁介绍,自合作以来,燕达医疗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升,既方便了30万在燕郊居住、在北京工作的人员的就医,更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分流了患者,缓解了首都就医压力。2015年1到12月,燕达医院门诊诊疗人次15.6万,较2014年同 期增长65%,较2013年同期增长273%;医院出院人次7297人,较2014年同期增长86%,较2013年同期增长414%。

  “非营利性”是燕达医院经营副院长吴亦鸣等院方领导多次提到的词,医院外“公立医院的价格,北京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标语与之对应。对于备受群众关心的“看病贵”问题,吴亦鸣介绍说,在京冀两地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燕达医院已被纳入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院,可享受医保和医疗票据使用方面的试点政 策。

  通过北京市的市属医院和河北省的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燕达模式”也在其他地方铺开,据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除了北京-燕达项目, 还有北京-张家口、北京-曹妃甸两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其中,4家市属医院与张家口市5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3家市属医院与曹妃甸2家医院建立了对 口合作关系。

  

  通过对口合作,燕达医院已拥有世界先进的大型医疗检查及手术设备。图为一名病人正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易成晨 摄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重点项目以外,京津冀三地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也正在逐步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高小俊介绍说,截至2015年12月,北京市已有央属、市属、区属和部队的约50家医疗机构与天津市、河北省的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合作,医疗机构间签约合作项目达80余个,合作方式涵盖了技术帮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科研扶持、远程会诊、疑难重症转诊和会诊及医院托管等多种形式;合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医疗机构累计派出合作医师1000余人,接 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千余人次,协助当地开展科研项目17个。

  

  燕达医院已被纳入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院,可享受医保和医疗票据使用方面的试点政策。图为院内张贴的惠民政策。易成晨 摄

  医疗协同发展工作提高了河北当地的医疗服务能力,填补了当地的很多技术空白,提升了京冀两地的医疗同质化水平;在为当地患者提供就近就医便利的同 时,也将逐步分流来京就医患者,在推进患者在京津冀地区的层级有序就诊、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缓解进京就医人群带来的人口和交通压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