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法院实现办案“同城效应”

12.03.2015  11:15

本报讯(记者 冯月静)即日起,对查封、冻结、拘留等执行措施,京津冀三地法院均可委托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或住所地法院办理,实现三地办案的“同城效应”。昨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执行工作联动协作协议书,建立执行工作协作机制,密切开展司法协作,合力破解执行难,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和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司法保障。

本次签署的执行工作联动协作协议,明确了三地法院协作执行的事项,包括委托调查(查询),(轮候)查封(冻结),续封(冻),解封(冻),扣划存款,登记型财产过户等法律文书的送达,拘留、接控等强制措施。上述事项,执行法院均可委托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或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办理。对于在三地辖区内已查明的被执行人的财产处分中的财产审计、评估、拍卖、过户、支付执行款项等执行事项,需依法专项委托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法院协助执行。

协议还简化了京津冀辖区内赴异地执行手续,今后三地法院在京津冀地区赴异地执行时,不再需要高院开具介绍信,只要携带齐全本院介绍信、工作证、执行公务证和相关生效法律文书,协助配合法院应当优先提供交通、警力等支持。同时,三地法院将根据实际工作进度,逐步推进执行远程指挥系统一体化和网络查控系统一体化建设。

建立三地法院信息共享、高度联动的协作执行机制,可以解决被执行人信息分散、跨区域执行困难,对有效克服和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提高执行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更好地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