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各寻突破 河北5方面纵深推进

10.02.2015  19:58

图片来源:河北青年报

  进入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落地一周年,同时,各地的两会进程也已经进入尾声。在对于未来政府工作提纲挈领的两会上,河北、北京和天津三地对于协同发展的表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交集是一定的。

   三地各寻突破

  京津冀三地的两会陆续召开,恰逢京津冀战略的周年庆之际,本次的地方两会河北省还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表现出以往的热情主动,其所属的保定、唐山、廊坊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寻找机会、搭建平台对接北京产业转移;而北京市受“上层指示”和自身的“大城市病”的困扰也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开放姿态;唯有天津还是表现出异常的淡定,其有关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的报告仍然惜墨如金,但也开始有了一些新的举动。

   北京欲寻“瘦身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是关键。在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京津冀居于2015年任务之首。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这是北京的刚性任务。交通、环保和产业对接,要成为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北京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很上心,条分缕析,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基本上,北京在京津冀协同上的地方设计,拿得出手。

  这种“有舍有得”的精神也体现在“两会”的讨论中,比如新机场的布局向河北倾斜,比如市长表态“污染企业就地关掉,一个都不转(移)”,以及“对于外迁企业的纳税,北京不吃独食”。

   天津主打自贸区

  在京津冀大三角关系中,北京和河北的角色非常清晰,前者是瘦身健体,后者是成人之美。天津居其中,定位不易。这也体现在天津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未单列成章,而是散落在其他主题的文字表述里。

  在去年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国务院批复,这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亦强调,要以自贸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但自贸区不是天津在京津冀里另起炉灶,这一点在天津政府工作报告里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自贸区要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显然,天津自贸区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产业集聚,身后的京津冀市场腹地,都将使得自贸区成为京津冀的另一个引擎,加快该区域的开放。天津做好自贸区,必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形成京津竞合格局的再平衡,也有利于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双城记”。可以说,自贸区就是天津在京津冀中的定位。

   河北很热情

  河北更是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作重中之重。在河北政府工作报告里,跟北京“对表”,也要实施“三个率先突破”。在交通、生态和产业对接等重大项目上,说辞基本一致。当然,冬奥会的申办,是最看得见的京冀交集。唯一的不同是,河北提出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涉及到利益格局,北京和天津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唯有待到国家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出台,才能总揽全局。

   2015年目标

  北京

  功能疏解

  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逐一列出清单,拿出具体方案,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疏解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对其他区域性批发市场逐步制定调整疏解计划。积极推动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和疏解,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

   重点领域

  制定实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对接协作年度任务项目清单,尽快取得新的成效。抓好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台高速等跨省市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促进区域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以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水源保护林、风沙源治理等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合作项目,推进京津冀保中心区过渡带生态建设。

   合作机制

  立足合作共赢,推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新机场征地拆迁和外围设施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建立三地统一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林权矿权等市场化流转制度。

   协同创新

  以中关村和共建园区为依托,推动建设跨省市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

   天津

  自贸区面向京津冀

  建设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实施贸易便利化的监管制度改革,探索金融制度创新。突出天津特色,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实体经济、壮大融资租赁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制度创新新高地。

   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

  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积极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推动京津第二城际规划立项

  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伸线、西南环线建成通车,于家堡中心站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京津城际机场引入线、南港铁路等项目建设,推动京津第二城际规划立项。建成京秦、津汉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津石高速公路。推进京津城际沿线等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

  交通

  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确保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京沈客专、京张铁路全面开工。

   环保

  推动生态共建共享,深化与京津大气联防联控,争取国家设立京津冀环保生态基金,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

   产业

  围绕整合创新资源,贯通产业链条,用足用好推向全国的6项中关村政策,以保定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环首都国家级高新区为支点、创新型城市为单元,整体打包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冬奥

  加快崇礼赛区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赛事核心区、重要廊道造林绿化和重点村庄面貌改造提升、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等工作。

   城镇化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工作。

   纵深

  京津冀产业转移不能停留在“物理空间”上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讨和实践固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三地的合作也在逐步的加深,但对此,有专家提出了几个值得忧思慎思的问题。

  首先,京津冀三地的合作不应只停留在“物理空间”的产业转移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北京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优势,和河北的各重要城市展开协作,增加河北省自己的“经济造血”功能才是关键。

  其次,最重要的还要看北京能不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放弃一些攥在手里的“”,北京市“四个中心”的定位已经开启了做“减法”的行动计划,但具体的效果有待观察。

  最后,“首都自身功能结构”和“非首都功能疏散”同等重要,北京市自身的产业功能应该从“单核驱动”向“组团式发展”转变,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三地的协同发展在2014年开了一个好头。”盘古智库理事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易鹏说,随着三地两会中总体规划纲要的进一步明确,在以交通、环保、产业对接三个领域为核心的协同布局上将一体化不断落实深入。

   (原标题:河北很热情天津很淡定)

【延伸阅读】
  • 贾康:石家庄发展应是京津冀规划重点解决问题
  • 京津冀技术交易联盟建立 北京成河北最大交易伙伴
  •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定地位凸显 国家省市全面支持
  • 河北下调2015GDP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助产业转型
  • 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将公布 产业转移或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