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农场农工花30年时间改良550亩盐碱地

31.08.2018  13:01

  □记者 王育民 通讯员 张晓悦

  十里荷塘,百里飘香;鸭雁成群,绿木成行——很难想象,这样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竟勾画在一片曾是高度盐碱的土地上。

  日前,笔者来到曹妃甸区第十农场,60岁的孙绍巨正挽着裤脚,在荷塘中采摘莲蓬。这位农场农工花费30年时间,将550亩“种啥都不长”的盐碱地变成生态养殖园。

  曹妃甸处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大部分土地属于滨海泥质盐碱地。尤其是位于双龙河畔的这550亩地,用当地农民的话说便是“盐碱地上撒咸盐,一块更比一块咸”。

  1987年,老孙从十农场承包了这块地。由于盐碱地种不了水稻,很多周边的承包户都选择刨大坑养对虾。老孙并没有“跟风”。他琢磨,养虾不是长久之计,养10年虾,就算是年年挣钱,10年后这地还是盐碱地。琢磨来琢磨去,老孙想起早些年有人在盐碱地上种刺槐来改土性的事儿,于是心生一计:你们养虾,我就种刺槐,眼光要长远嘛。

  栽种5万多棵刺槐在这样一片盐碱地中,老孙的做法令乡亲们难以理解。出乎大家的意料,十几年后,刺槐不仅长势良好,而且土地的盐碱性还改变了许多。为了继续改良,他又栽种了稍耐盐碱的钻天杨,也因此挣得改良生态环境的第一桶金。

  2010年之后,550亩盐碱地已变成绿树成荫、鸟兽成群的大树林子。

  二十几年时间,土壤得以明显改善,老孙便开始实施新计划。2012年,他挖了330亩的池塘,全部种上莲藕,同时在藕池里放殖了鱼和螃蟹,并在藕池旁挖个大水塘,养上鸿雁和绿头鸭。

  “莲藕开了花,风景必然不错,混养鱼蟹一举两得;鸿雁和绿头鸭的粪便是莲藕最好的肥料,还能改良土壤;莲藕收获之后,大部分销往唐山各大菜市场,卖不了的边边角角就直接磨成粉,当成饲料喂鱼、喂鸟。”老孙打起了“如意算盘”。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计划刚实施,老孙就遭遇打击:莲藕幼苗被河蟹用钳子铰断;绿头鸭和鸿雁翅膀硬了飞出去再也没回来……

  “斗大字不识一筐”的老孙意识到,他这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于是,他一边学认字,一边找专家,每天坚持收看《致富经》《每日农经》等电视节目,了解了什么是生态循环和立体种养,并用学来的绝招解决遇到的问题。如今,互为依托和补充的立体养殖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从2015年开始,老孙又将秀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海滨美食、朴素的农家文化融合到一起,走上休闲农业之路,每年都接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