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倒挂迫粮食收购政策加速市场化

23.12.2014  17:00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 粮食 生产 数据 显示,2014年全国 粮食 总产量60710万吨,增长0.9%。与此同时,中国三大主粮——水稻, 玉米小麦 的净进口已常态化。

统计显示,过去3年中, 玉米小麦大米 的进口量翻倍增长。 玉米 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 小麦 进口达368.9万吨, 大米 则达到231.6万吨。海关总署公布的 数据 显示,2014年以 小麦 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提速,前7个月包括 小麦大米玉米 在内的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

行业专家认为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国际 粮食 等大宗农产品的 期货 、现货价格在低位运行,国内外 粮食 价差拉大是中国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进口量激增主要是国内外 粮食 价格倒挂严重,国外 粮食 价格优势明显,价差在400-500元/吨。2013年我国三大主 粮食 产量达到5.4亿吨, 粮食 进口量仅占2.04%

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致使我国不断进口 粮食 ,这种长期的进口会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对国内 粮食 市场有一定冲击

大量的 粮食 进入我国,对国内 粮食 市场有一定冲击。一方面是大量国外低价 粮食 的流入,会挤占国内 粮食 企业的市场份额,挤垮部分 粮食 企业;另一方面国外 粮食 因价格低对国内 粮食 替代性增强, 玉米小麦 方面淀粉厂、饲料厂采购国外 粮食 数量增多,而国内米厂、经销商、下游工业需求用国外低价米替代国内 大米 。这样一来,长期以往,国内加工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纷纷采购国外 粮食 ,减少对国内 粮食 采购,最终将伤害到种地老百姓的收益,种出来的 粮食 没人买。

粮食 进口对一个国家而言绝非多多益善,有可能会危及国内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积的萎缩。另外,对外进口 粮食 的大增,会对国内农业产业形成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据记者了解,其实,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国家 粮食 安全的问题。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 粮食 安全战略;同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另外,会议提到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

既然由于国外粮价低于国内粮价,致使我国大量进口 粮食 ,那么为什么我国 粮食 的价格高于国外,原因何在?如何才能使我国 粮食 的价格和我国接轨?

粮食 收购政策是关键

国内 粮食 价格高于国外 粮食 价格,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 粮食 收购政策造成的。首先,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生产成本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 粮食 种植成本方面逐渐高于东南亚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国家。最重要的方面,我国为了保护种地老百姓的利益,每年提高三大主粮的最低收购价格,导致了国内粮价越来越高,与国外粮价价差不断拉大。

据记者了解,2014年国家继续在 粮食 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早籼稻 (三等)、 中晚籼稻粳稻 每50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每市斤分别是1.35元、1.38元、1.55元,国内加工后的 大米 售价一般在2元/斤左右。

针对国内外 粮食 的巨大差价,如何改变亟待解决。行业专家认为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对于国内而言,国家通过具体补贴来降低农民种地的成本,保证农民种地的收益。另外不再继续提高 粮食 的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市场,保护农民收益。对于国外而言,抑制大量的低价 粮食 流入我国,确定最大的进口 粮食 数量,另外可以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品种。

解决国内外 粮食 价格的倒挂,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 稻谷小麦 等生产的比较优势。

另外,保障中国 粮食 安全既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关键在于加强对两个市场的统筹,要用有效的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适当、不给国内产业带来冲击、不会削弱国内 粮食 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要练好内功,不断提升竞争力。

其实不论修炼内功,还是调整政策,都需要一个过程。未来我国的 粮食 收购政策需要调整,向目标价格制度转变。近几年连续提高 粮食 最低收购价格,一方面农民种地收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保证;另外一方面粮价连续提高,导致国内 粮食 企业利润压缩,不少企业出现倒闭,影响到了 粮食 的收购,造成了近几年我国 粮食 托市政策弊端太大,国家每年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得不到有效的对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目前的 粮食 收购政策必须改。

目前,最低收购价已成市场最高收购价,由于连续增产,国内 粮食 整体供应大于需求,加上国际低价粮的冲击,国内粮价整体向下的动力不断增强。由于最低收购价格较高,农民更愿意将 粮食 卖给国家,导致 中储粮 仓储压力倍增。而在原粮价格托起后,成品粮市场却不能同步抬高,造成加工企业不断陷入困境,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既不利于我国 粮食 加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 粮食 流通市场化向深层次推进。

托市粮顺价销售日益困难,当最低收购价成了市场最高价格,如再考虑收购费用和保管费用,顺价销售的价格将会更高。而在整体粮价趋落的背景下,顺价销售的难度将日益加大。同时,由于企业 粮食 来源既可以从国内获得,又可以通过进口取得,在国内与国际 粮食 供应均较便利的情况下,托市粮的顺价销售将更加困难。

尤为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统一的 粮食 市场面临割裂。产区启动托市收购后,价格被托起。而销区粮价却得不到政府支撑,有时甚至低于产区价格,形成产销倒挂。同时,在目前国际粮价供应宽松的时候,销区有更为廉价的进口 大米粮食 补充,产销倒挂使得销区向产区采购的愿望降低,国内统一的 粮食 市场面临产销割裂。长此以往,产销倒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存在的时间也将更长,这将不利于产区 粮食 的顺利消化,也不利于 全国 统一的 粮食 流通市场发展。

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角度看,最低收购价继续上调不符合中央的方针。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