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性过剩的苗圃该怎么办

24.05.2016  16:36

2016年的春天来了,苗木市场的寒潮却没有消逝。这对全国的苗木产业是个很大的考验,对产品结构性过剩的苗木从业者更是巨大的挑战。

由于苗木产业前几年的盲目跟风和过度扩张,出现了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结构性过剩问题。如山东省,观赏苗木达300多万亩,其中速生白蜡、速生国槐、速生法桐等小苗就达150万亩、70多亿株,按以前市场旺季年出圃5亿株计算,需十多年才可以被市场消化。

山东、河北等地的北美海棠存圃量也达5亿多株。现在这些小苗的规格,小则地径2厘米至3厘米,大则5厘米至6厘米,由于种植时都是为了一二年内能出圃规划的株行距,现在密度已无法满足苗木的生长需要,但今年春季能销售出去的不到30%。积压在苗圃的苗木怎么办?不尽快疏苗移植,不透风、不透光,会因病虫害滋生造成大批苗木死亡;若移植,由于缺少资金,没有能力支付水费、电费、地租、劳务等养护费用。因此,现在苗木品种结构性过剩的苗圃,许多都处于经营难以为继的状态。

怎样才能冲出困境,在严峻的市场挑战面前,有人“跑路”逃避,有的对市场V形反弹抱有幻想,认为熬过暂时的低谷就会出现希望。对此笔者认为,第一,不能逃,更不能等,逃避与等待都是下策,没有出路。我们应冷静分析与苗木产业紧密相关的经济环境。

一方面,国家现在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对央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根据不久前《第一财经日报》登载的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任泽来的分析,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L形增长有三到五年,增速放缓将持续较长时间。”

另一方面,苗木市场受制于绿化工程,由于现在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已接近饱和,许多地区的政府债务问题需几年才能消化。东北、西北等地区经济振兴最快也得十年,绿化工程项目逐年减少是大势所趋。许多园林绿化企业已经跨界转型,投入水生态治理、现代农业、治污复垦等领域。前些年那种苗木市场供销两旺的热潮很难再现了,因此,对过剩苗木产品抱有等待市场回暖价格上扬的幻想必须丢掉。

第二,果断应变,变中求生、变中求进。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处理市场过剩的苗木。苗木品种、规格、质量没有优势和培育价值的,该报废报废,为调整产品结构让出土地;有商品价值的能转让则转让;能低价销售就主动降价。

近几年各地还有部分绿化工程项目,苗木销售还有一定的空间。有一部分水生态修复与森林公园建设、退耕还林项目对中、小规格苗木也有一定的需求,应抓紧机遇,改变调整销售策略,打开销路,缓解苗圃囤量压力。同时要驱动创新机制,或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嫁接等方式培育市场短缺的园艺品种,提高附加值。或者调整产品结构,抓好产品优化升级。

现在,在一部分苗木品种产能过剩的同时,还有部分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缺少货源,有一些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没有进入市场,有许多优秀的野生植物资源没有被引进、驯化和利用,因此淘汰部分市场过剩产品,改变产品结构,是产能过剩苗圃的主要解困之路。

现在许多苗圃从业者在创新转型方面也闯出了新路,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和土地条件实施多元化发展。有的把苗木生产和生产绿色蔬菜、中药材结合,发展种植业;有的利用苗圃土地改造建设特色专用园(如樱花园、桃园、海棠园、牡丹园),和观光旅游业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第三,各地政府和苗木协会对经营困难的苗圃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帮助。

我国苗木业者多是个体经营,处理过剩产品的方式多为直接报废。政府可利用因劳动力外流闲置的土地和退耕还林的土地,通过减少或免除租金等方式,帮助解决一些苗圃急需疏苗的燃眉之急。也可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道路和四旁绿化等工程上多安排项目,并做好与本地苗木品种、规格的资源对接。苗木从业者也应顺应市场规律,采取保本或低价、赠送等方式,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转型方面存在资金困难的苗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给及支持,为困难苗圃注入活力,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地区的苗木协会、产业协会、合作社更应在市场低迷时期,积极发挥群体作用,组织帮扶活动,同舟共济,攻坚克难。

(井桂方,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