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重构谋升级——河北大力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纪实(二)

18.02.2017  19:12

  图为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生产线。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引进的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本报资料片)记者赵 威摄

  制图/孙涛

  全新车型“悦纳”从智能化的生产线驶出——在沧州,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仅用18个多月就完成了厂区建设,创造了韩国现代集团海外建厂的最快速度;

  银装素裹的雪场成为最“”的冰雪运动乐园——在张家口,崇礼长城岭训练基地将被国家体育总局改扩建为国家雪上训练基地,冰雪产业发展激情进一步迸发;

  ……

  这样的速度与激情,正在我省各地轮番上演,成为加快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亮丽风景线。

  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河北“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的内容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的三年间,我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借助京津优势,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承接产业转移并非一接了之,而是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怕污染,难道邯郸就不怕?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第一年,迁出北京丰台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在邯郸武安注册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邯郸人心里不免嘀咕,这家建于1957年的污染老厂,会不会将污染带到家门口。

  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北京时,企业生产碳酸氢钠需要的二氧化碳要从方圆200公里的范围内采购。而来到武安,这种高成本的原料就省了。因为一墙之隔的新兴铸管在生产过程中白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将这些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每年至少为邯郸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同时,由于用上了新兴铸管工业区产生的蒸汽,搬迁来的新厂一吨原煤也不用烧了,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年来,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省并没有一接了之,而是以生态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守住了绿色发展的底线。

  我们看到,从京津转移而来的项目,在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中挑起大梁——

  在曹妃甸,总投资435亿元的首钢京唐二期项目正加紧施工。该项目是《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确定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重点项目。项目投产后,将批量生产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产品,首钢京唐产品结构将更为合理,市场竞争力更强,成为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精品钢铁基地,将给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带来强大动力。

  我们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京津转移项目的加入而日益壮大——

  在张北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内,张北云联数据中心、阿里张北数据港投入运行,浪潮、华为等知名企业正在洽谈入驻,2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或正在洽谈,一个规模达到15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不能打乱仗,需要一盘棋。

  三年间,我省突出各地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打造承接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去年,省政府与工信部及京津两地政府联合编发《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勾画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合理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各地新兴的产业园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上有了精准的分工。

  另外,省发改委从全省200多个园区中,筛选确定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白洋淀科技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邢东新区、衡水工业新区、冀南新区等11个省级重大承接平台,确保非首都功能到我省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

  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承德基地、承德德鸣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建成并投产投运,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新乐首农三元工业园等加快建设……纷至沓来的京津转移项目,正汇聚起推动我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2016年,我省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引进京津科技成果方面,“蛙跳现象”一度引人深思。据报道称,中关村的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的仅占2%,大量的成果被深圳、江浙等南方省市“”走。科技成果的转移与合作,邻近却不亲近,这让我省重新审视营商环境的差距和不足。体制机制的僵化是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障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间,我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要求,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三地条块分割,消除隐形壁垒,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和创新。

  2016年10月17日8时30分,北京郎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天,300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问世,随后被运往北京总公司。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入冀产出的首批药剂。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在该园区,京冀两地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该园区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异地监管打破了阻碍京企外迁的壁垒。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便吸引入驻京企66家。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多的地方品尝到了改革的成果。

  在廊坊,永清高新区引来北京亦庄做“管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输出项目、品牌和管理,廊坊市负责提供土地空间保障和服务,两地在永清共建高新区。借此,北京亦庄有了产业拓展的新空间,廊坊多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保定,保定高新区引进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公司,将一处新建的写字楼交给其无偿使用。保定·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运营一年多来,中关村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理念在保定得到复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市场化平台”为特征的协同创新飞地发展模式在这里形成。

  在秦皇岛,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有近百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磁石般的吸引力,来自分园在建园之初建立的“4∶4∶2”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机制调动了京冀两地的积极性,北京的税收不会因中关村企业的离开而完全失去,秦皇岛也不会在付出各种资源要素后得不到回报。

  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我省正在推进石家庄、保定和廊坊市全面开展创新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强化产业创新激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培育资本市场和建设人才高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使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带动全省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经济增长新引擎。

  借力京津智力资源,促进产业向中高端不断迈进

  去年9月,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团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张北建起两个数据中心点,成为阿里巴巴各项核心业务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去年的“双11”,淘宝的交易额再创新高。位于张北的阿里巴巴数据中心首次以“关键节点”的身份被启用,经受住了极大交易量的考验。

  “这个宝我们可算是押对了。”打消阿里巴巴顾虑的是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的“创新土壤”。张北有常年气温较低、风电资源丰沛、产业空间充裕等长处,更有接近创新企业扎堆的北京的区位优势。阿里巴巴计划通过在张北的数据中心,为200万中小企业提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助力企业超前布局。

  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这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从新科技园密集挂牌到人才“通道”高效打通,从转化机制实现互通到新产业开始为区域“赋能”,三年来,我省把创新驱动贯穿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加强与北京顶级创新资源的融合对接,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筑,促进产业向中高端不断迈进。

  去年,被称为京南“硅谷”的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并纳入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总体布局。目前,规模10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已注册在示范区核心区,投资将向示范区倾斜。

  “一区”之外,还有“一带”。

  去年,我省依托环首都14个县(市、区)谋划建设的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带内,我省发起成立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一区域的高效转化。“一区一带”,正成为我省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两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

  按照《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目前,以“一区一带”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我省遍地开花,三地共建各类园区55个,各类创新基地62个,共建产业技术联盟65家,吸引京津高新技术企业1300余家。这些创新平台深入研究京津创新资源与河北需求的契合点,在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向我省集聚方面初显成效。

  协同创新,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今年,我省将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加强产业上下游创新资源的聚集,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5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这些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创建,必将带动京津冀三地尽快建起互利共赢的创新链,实现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进而带动我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