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20.10.2017  15:55

  作为“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选择。在农业部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表示,十八大以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我国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选准特色产业 放大带动脱贫效益

  就产业扶贫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足见这项工作对精准脱贫的重要性。用刘北桦的话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她表示,农业部在全国遴选的13个产业扶贫范例,都是贫困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生产适销对路农产品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四个突出”。

  首先,突出特色选产业。紧扣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向特色要竞争力,向特色要生产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强”。

  其次,突出市场选产业。始终坚持市场引导,注重研究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避免发展产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包办替代、一厢情愿,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发生。

  再其次,突出绿色选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生态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产业扶贫,向绿色要生产力、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道路。同时,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精准选择特色优势农业,合理确定产业开发强度,坚决不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产业,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最后,突出融合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发挥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多措并举 绘制产业扶贫路线图

  产业扶贫怎么扶?加强顶层设计是关键。去年5月农业部联合八部委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扶贫的重点任务。其核心内容包括:组织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832个贫困县编制完成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分区域指导定点扶贫县、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西藏等贫困地区编制产业规划或实施方案,为产业扶贫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地方干部群众研究提出了产业扶贫“五个一”工作路径,即编制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完善一个好体系。

  在政策扶持方面,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到帮扶温暖。中央出台了支持贫困县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在项目资金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相关文件中明确向贫困地区倾斜。各地围绕资金整合、主体培育、金融扶持、保险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比如,贵州省设立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拟筹集1200亿元,重点投向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专业培训机构等。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让广大贫困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截至2016年底,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8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万家,全国758个贫困县(不含西藏)发展农民合作社44.2万家,带动1500多万户农户增收。

  在市场引领方面,通过采取新举措,让贫困地区农产品销路更加畅通。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农业部组织贫困地区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生产主体,参加各种展销活动,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发展电子商务,并加大媒体宣传推介力度。比如,在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举办产业扶贫专题展,组织80多个贫困县、2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贸易额超过5亿元。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如今走进千家万户。

  在科技帮扶方面,逐步提高扶贫水平。农业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服务,并在7个重点贫困地区启动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在环京津28个贫困县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山上坝服务行动”“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产业扶贫水平。

  产业扶贫鼓起农民腰包

  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使产业扶贫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据刘北桦介绍,目前我国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832个贫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基本形成,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在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脱贫。

  相关数据显示,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贫困地区农民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四川省始终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到2020年底,四川省力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使173.73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目标的49.65%,目前已有69.1万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平泉市近几年在产业扶贫设计上做到了“三个准”,即选准产业、找准瓶颈、定准机制,让贫困户与产业、园区、合作社、企业间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扶贫模式上创设了“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模式,贫困户享受到更加实惠方便的脱贫机会;在产业扶贫资金上,平泉市创建了“政银企户保”融资平台,为每个贫困户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2012年以来,平泉市累计实现93个贫困村出列、8.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8.1%下降到7.6%。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下一步该怎么走,农业部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明确。在规划指导方面,要求各地围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科学确定产业,精准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覆盖,实现帮扶资源有效整合;在利益机制方面,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特色农业发展就近、就地实现创业、就业,引导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总结推广帮扶模式及创新资产收益扶贫、保底分红、二次分配等成功经验,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扶富不扶贫、扶企不带贫、扶大不扶小”等带贫失准现象出现;在范例推广方面,农业部会同各地农业部门总结了200多个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产业扶贫范例。这些范例注重探索创新企业、贫困户、村集体等多方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更加紧密、让贫困户受益更加精准。(张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