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打响保卫“生命之泉 生态之源”攻坚战

31.05.2015  21:16

井陉,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石家庄唯一的纯山区县。无雨旱灾、大雨洪灾、十年九旱,留下了“井陉不治水,迟早要裂嘴”的民间谚语。“解决不了、解决不好水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空中楼阁’。” 在干部群众坚定的信念下,近年来,井陉县保障民生水,涵养生态水,全面打响保卫生命之泉、生态之源攻坚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挖出地下泉水,锁住地上洪水, 为群众装上用水“安全阀”

      “吃水、用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过!” 5月13日,记者来到井陉县李家嘴村,党支部书记范四小一边拧开家中太阳能上水的水龙头,一边向记者介绍,在以往,如果旱情持续这么长时间,别说洗澡,吃水都得考虑怎么节省怎么来。

      以前,全村用水靠的是水窖积存的“无根水”,提一桶上来,里面游动着线虫,颜色发黄泛着味儿。要想吃到好水,得去深山沟里找渗泉水。“羊肠小路不能过车,只能靠牲口驮、人担。水眼儿比筷子还细,舀一担水至少得一个多钟头!”回忆起当年的吃水难,63岁的路玉文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2013年,该县投资59万元,为李家嘴村打深井、安装自来水,路玉文再也不用为吃水的事犯愁了。老人指着墙上裂痕斑斑的槐木扁担,说这是上辈人留给他的“传家宝”,到他这辈又用了三十多年,现在成了古董货。

      “‘十二五’期间,县里计划投资8400万元,解决169个村14.15万人的饮水问题;目前完成投资6300万元,解决了111个村9.33万人的饮水安全。”县水务局农水科工作人员高学琴表示,去年是井陉县旱情最重的年份之一,全年降雨量仅有278.5mm,但却创造了饮水安全事故的“零记录”。

      “以前一到汛期俺们就提心吊胆,现在可以睡安稳觉了。”沿着长峪水库大坝行走,长峪村党支部书记张雪军直言轻松许多。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库年久失修,1996年、1999年两次洪水都给村里造成了损失。如今井陉县投资300多万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设计洪水标准和校核洪水标准已由原来的30年、300年一遇提高到50年、500年一遇。

      县水务局工管科科长霍利民表示,井陉县境内有18座类似的中小型水库,设施老化、功能弱化,威胁着下游群众安全,为此该县累计投资3086万元,对16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投资611万元建起了山洪监测预警系统,为洪水编织起结实的“笼子”。

      治理小流域,换回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站在彪村山头上,沐浴着槐花浓郁的香气,向下望去,火炬、刺槐、核桃树呈带状分布,层层叠叠,满目葱茏。

      “小流域治理,绿了山坡鼓了腰包。”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林说,该村已绿化山场上万亩,发展枣树、核桃等经济林6000余亩,5000多亩枣树已经开始让农民受益。“去年亩产干枣400多斤,市场价卖到8元一斤,仅此一项就能为全村带来1500多万元的收入。再过两年,1000多亩核桃树也将开始受益。”

      刘玉林高兴地表示,小流域治理为村里换回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如今,彪村所在的金良河流域已成为全国小流域治理样板,不仅干涸已久的金良河开始出现径流,而且也为下游的县城防汛,筑起了坚固“生态坝”。

      当前,井陉县完成13条小流域治理工作,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5平方公里,15个村从中受益,和彪村一样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冶河是井陉的“母亲河”,也是全县水土保持能力的“晴雨表”。“这些年,冶河枯水期流量已稳定保持在每秒5立方米左右,同比增加了近2成,去年那么旱,流量也没减少。”县水务局水保站负责人冯润明表示。

      “用防渗渠道浇地,既省水又省时间。”说这话的是井陉县南张村村主任郝春庭。该村有2600多亩水浇地,现在已有2000多亩用上了防渗渠道。原来,为弥补灌溉水源短缺“短板”,井陉县从提高利用率入手,打出节水灌溉“组合拳”,“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1亿多元,完成3大灌区渠道防渗116.3公里,实施小农水工程187项,发展节水灌溉3300亩。目前,全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较过去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用水12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库容。

      砍掉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省会西花园

      初夏时节的冶河湿地,丛林茂密,水草丰茂,鱼塘点缀。

      “以前河水污染严重,浑浊不见底,连鱼儿都少见。现在水清了,鱼多了,水鸟一群一群的。”年过六旬的孙庄村养鸭大户高新生说。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名贵冷水鱼养殖基地、华北地区仅次于白洋淀的蛋鸭养殖基地,两者产值叠加突破了2亿元。湿地原生态旅游也日渐升温,成为省会居民的休闲目的地。

      一切,只为这河碧水。冶河出境水质作为全县水质变化的“晴雨表”,目前已常年稳定在地表水II级以上。县环保局副局长刘国建说,这些年来,井陉县砍掉了境内20多家印染、造纸、化工等水污染严重企业,年损失税收超过1亿元。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根治水污染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井陉县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矿山开采企业由原来的上百家减少到现在的57家,碳酸钙企业由原来的1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59家,石灰机立窑企业由原来的5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31家。

      发展绿色工业,成为井陉县域经济的新发力点。该县着眼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建成了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上海航天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超亿元项目,目前水利、光伏年发电量近17亿千瓦时,预计今后两年内将超过20亿千瓦时,税收上亿元,相当于全县钙镁、建材两大行业上百家企业纳税额的四分之三;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业基地,上马中智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制造、鼎邦整体浇铸高强度耐磨件生产等一批超亿元高、新、绿项目。

      井陉县还利用千年古县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山水林生态资源,新上了窦王岭文化产业园、北方祖山石鼓寺生态旅游区等21个超亿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与原井陉古道基本重合的,以307国道为轴的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带和307国道南侧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北侧红色旅游产业带,“一轴两翼”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日渐形成,“省会西部花园”已具雏形。

      该县还实施“空间换项目”战略,建成了由南北两区组成、面积8.4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目前入驻企业4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7家,北区已建成优质低硫煤购销基地,南区初步形成以乾昊工业园为中心,以常青化工园、金宇物流园为支点的省级循环经济园区,威州钙镁、辛庄石材等6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也初具规模。

      此外,井陉县投资1.49亿元,建立起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并投资上亿元对县城金良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使这段河由过去污水浊流、臭气熏天变成了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小秦淮河”,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