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互联网“投资泡沫”吹大“创业泡沫”

30.09.2015  15:28

  创业正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越来越多的人视之为时代的追求。各种扶持创业政策层出不穷,各类创业大赛持续不断,“创客空间”“孵化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院所研究员,以及程序员、打工者以及返乡农民工投入其中,让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创业大学堂。

  在部分地方政府引导、投资机构追捧的影响下,加之创业渠道匮乏,很多年轻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容易将创业狭隘地理解为互联网创业,热衷于开发APP等可快速产生市场影响的互联网产品,并利用各种“故事”进行炒作宣传,有的还轻松拿到高额投资。由于项目估值一再被吹高,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大量互联网创业“火得快,衰落也快”。

  创业十之八九可能失败

  刚刚从创业失败中走出来的王克,意识到了当前创业的跟随之风。2013年起,他开始创办的大学生求职教育APP,也得到了天使投资,但很快又因用户萎缩而关停。他说,“很多创业其实是泡沫,十之八九都要死掉,只有踏实地做实业才是真正创业。

  王克只是众多失败的创业者中的一个,在创业的路上,曾经比他的经历辉煌的不在少数,但最终跟他一样归于沉寂。

  2014年,由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郭列和一个“90后”创业团队打造的“脸萌”在诞生半年之后,仿佛是一夜爆发,更一举拿下了App Store下载排名首位。和之前的I Made Face、魔漫相机类似,这款叫“脸萌”的APP是一款拼脸应用,通过五官元素的拼接,用户可以快速创造出自己的个人化漫画形象,然后分享到社交平台。

  然而,之前类似“脸萌”这样突然走红的应用的APP非常多,在某个适当的契机之下,通过社交网络的爆炸式传播引发了用户狂热追捧。但同时也面临内容缺乏持续价值、用户黏性低等问题,“脸萌”最终也没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厄运。

  回首当年在各个领域红极一时的互联网公司、APP等,大多数已经“死亡”,有的因拿不到融资正艰难度日。B12团队整理出一份互联网+公司的死亡名单,共有160多家企业,成立时间从2011年至今,大多在2013年和2014年,分布于互联网+的12个行业领域,其中,最为集中的互联网+餐饮和互联网+旅游等行业,都有30多家死亡企业。

  就在不久前,黑龙江工程学院的90后创业者罗勇林写下一篇名为《90后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罗勇林坦承,他在看了无数90后创业者的成功故事之后,曾经羡慕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也希望能像“脸萌”的郭列一样做一款“现象级”产品,获得千万投资,实现“一夜暴富”。但罗勇林最后的失败教训则是,互联网浮躁浪潮下,不要为创业而创业,这种创业思维只能称作是“瞎创业”。

  像罗勇林一样,因多次创业失败而退出的人不在少数。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

  “悲哀的其实不是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赚钱,而是‘创业’二字已经成了大学生‘一夜暴富’的心魔。”钛媒体专栏作家吴俊宇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几大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在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浪潮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创业就是做个APP

  当下,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已经被神化了的行业,伴随着人才大军浩浩荡荡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涌入,以及各路资本迅速吸引而至,成为一个甚嚣尘上浮躁无比的行业。在创业热潮下,许多年轻创业者白手起家,缺少可倚靠的资本,并受制于创业渠道单一,只能将创业狭隘地局限为互联网创业,由于门槛低、上手快等原因,使创业项目过于集中互联网领域,不少创业者最终“轰轰烈烈一场空”。

  相比实业领域的创业艰难,互联网创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长期跟踪大学生创业的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孵化器总经理方伟说,客观来讲,APP是许多大学生创业的首选,因为简单容易上手,出产品快,不需要像做实业一样租赁办公,购买设备,圈地盖楼。

  “一个没学过一天编程的文科生,培训一个星期就可以编出APP,还可以轻松拿到几十万创业投资。但要做实业,没有一定资本和实力,根本无从谈起。”方伟说,大环境使得大学生创业者不得不利用仅有的专业知识,从创业容易成功的互联网领域入手。据方伟统计,该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中,有近90%是互联网类。

  但蜂拥而上的互联网创业难免引起同质化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次参加武汉大型创业活动“光谷青桐汇”,发现许多互联网创业项目十分类似,有的就是成功先例的翻版。其中,农产品电商,O2O平台,以及APP销售鸡蛋等雷同项目就有4 5个。

  互联网创业成为许多人的首选,但市场能否消化如此大量的互联网产品?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手机APP超过400万个。平均每个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仅为35个。

  方伟说,国内很多创业更多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或者叫一种创意,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因为互联网的“马太效应”,这些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用户和流量,进而得到新的投资。比如上门美甲、按摩、做饭、保洁等O2O服务的大量涌现,他们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但存在大量的泡沫。

  此外,一些实体创业者为了赶上互联网热潮,放弃步入正轨的实体项目,转向并不熟悉的互联网创业。德迅投资武汉市场总监李玮介绍,曾认识一名创业者,做微电影工作室,并有了一定的业绩,但他为了拿政府补贴,吸引投资人,改做微电影需求市场O2O平台。“经常会碰到类似的事例,这些人还真的更容易地拿到政府补贴和投资人投资。

  “捣腾一个软件就拿100万

  互联网创业之所以占据了创业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其背后不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更有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推动。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成为各类投资机构争相投资的香饽饽。华汇创投投资总监杨蓬说,“现在的投资圈里几乎人人都认为互联网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最紧密的O2O行业,更受欢迎。”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粗略统计,仅2015年5月,主打O2O概念完成融资并被公开报道的创业企业就超过30家,总金额超过30亿元。

  从事校园教育APP开发的魏贵方说,他明显感受到,今年和前两年相比拿钱更容易,自己的项目还在研发阶段,就有各种投资机构纷纷找上门来谈合作,“同学在寝室随便捣腾一个软件,就轻松融资100万元”。

  投中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共披露天使投资案例199起,总投资金额11.22亿元,半年投资规模已经超越2013年全年水平。其中接近80%的投资案例集中在互联网和IT领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