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纵论“互联网+”:把握第三次创业浪潮的机遇

17.06.2015  14:59

关注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下)
企业界纵论“互联网+”:把握第三次创业浪潮的机遇

      ■阅读提示
      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颇受各界关注,大会除了邀请像厉以宁这样的重量级专家围绕“中国经济下一程”激情演讲,以及七位院士围绕“互联网+创新”交锋“论剑”,还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界人士。
      同纵横捭阖的专家们不同,这些企业家们既有“互联网+”的一线践行者,也有准备投身这场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的人,他们除了关注相关理论,更重视研究现实中成功或不成功的创业案例。他们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第三次创业浪潮,需要把握这样难得的机遇。
      1
      第三次创业浪潮来袭,三代创业者聚焦“互联网+”
      与其他演讲人不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上台演讲时,专门走到讲台中央,向台下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
      “这是令我感动的一次论坛!”他说,一般高峰论坛的分论坛,每到最后环节,听众都会走掉大半,而今天不一样。
      的确,6月14日下午,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环节,石家庄太行国宾馆偌大的柏坡厅里仍旧座无虚席。
      此次峰会的听众中,有一大半同时是作为新华网“互联网+创新集训营”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出现的,他们戴着蓝色、绿色的听课证,占据了每一场主题峰会的大部分席位。
      或仔细聆听,或不时举起手机,把嘉宾演讲时大屏幕上的PPT拍摄下来,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有着自己的企业,甚至有的早已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们,表现得非常专注,甚至很虔诚。
      这种专注,让人意识到,一种新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互联网+”的机遇面前,很多人开始创业,很多人开始二次创业。看到这种局面,有专家断言,中国已经迎来了第三次创业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爆发过很多次“创业潮”,有关专家将其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个体户”;第二波叫“下海”;第三波才是“创业”。
      “我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创业者,凭着3000元、3张桌子、3口锅起家。”被誉为“火锅皇后”的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是第一波创业者的代表。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环境还没有根本改变,她就做了开拓。而今她的企业早已跻身中国私营企业500强。前后对比,她说:“当前的环境,是前所未有最适合创业的环境。
      “光有理论上的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正致力于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让‘互联网+’真正发挥作用。”1994年从工商部门辞职下海的潘德强是第二波创业浪潮中的代表,最初从事航空货运,而今他的视野已扩展向投资和教育培训。
      一位1986年出生的年轻创业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他用1000元做了个视频发到网上,点击量居然超过了7000万次,受此启发,他开始创业,并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转型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前两波创业浪潮不同,这一次,老中青三代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投向了“互联网+”,何永智、潘德强这些与会者都在着手新的项目,前者的项目围绕“众筹”,后者致力于大数据的导入。
      2
      微商崛起,移动互联网成为大方向
      “未来,可能会没有‘失业’这个词汇,因为创业正在变得很简单,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创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研究所原所长陈小洪在主持第九场主题峰会——“互联网+中小企业”峰会的时候,提议全场把掌声送给现场的大学生志愿者。他说:“未来几年,创业的接力棒将交到他们手上。
      的确,未来的中国属于这些年轻人,但陈小洪似乎只说对了一半,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多已经在“创业”——在场的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自己身边有好多同学在做微商,利用微信中的朋友圈,推介和销售商品,不需门店,不需库存,动动手指,销售就能完成。
      新华网“互联网+”平台微商众创联盟秘书长施洪灿对此则有着更深体会。此前他组织筹办的一场大学生创业大赛,谋划时曾担心学生积极性不高,面向113所院校开展的比赛也只有80多所最终确定参与,但后来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报名者达到了12000多人,其中很多人的网店月收入已经达到了3万元-5万元。
      今年4月,施洪灿等联手义乌市人民政府举办了一场世界微商大会,大会规模空前。来自这次会议上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微商的交易额突破了1500亿元,实现这个数字,淘宝用了八年的时间,因而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微商元年。
      在专家视野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是最开放的,几乎零门槛的现实,使得更多的草根阶层有了自己的创业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所形成的势头前所未有。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的微商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职业微商,专门从事这一工作;一种属于业余微商,本职工作之外,主要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来做一点小生意。
      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出于企业要求开微店,比如苏宁曾号召几万名员工都成为自己企业的微商。企业开发出微商系统,全员拥有微店,员工可以把企业的商品都上架,然后进行销售,企业会给员工额外的激励和佣金。
      微商几乎是全世界最小的商家了,小得只有一方手机屏幕。但是草根的力量是巨大的,业内人士断言,微商将带来革命性的颠覆,最终成为新的零售终端。
      然而,推进“互联网+”,创业者面临的领域还很广阔。其中,抢占“风口”成为一些投资者的方向——李克强总理阐述网络热词“风口”时曾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3
      “互联网+创业”呈现新生态,外围服务成热点
      美国智慧医疗专家彭少毅在演讲中提醒,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确实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前景如何,还需要市场的考验、消费者的肯定。
      事实上,蓬勃兴起的“互联网+”以及在此背景下催生的广大创业者和他们的创业项目,也要经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有专家表示,互联网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成功率非常非常低,一百个公司中有三五家成功就非常高了。
      “我们在想,怎么样才能对广大创业群体进行培养和训练,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减少失败的几率。”全友电脑创始人曾宪章参加了主题峰会“互联网+教育”的圆桌对话环节讨论。他表示,假如我们能成功地在国内的100个主要城市,借助互联网培养千千万万创业学子,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地提升,这样对国家的经济会有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会议组织者已经启动了相应的计划,一天半的峰会,同时也是数百名参加“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集训营”学员的课堂。
      在组织会议方前期的宣传中,费用为1980元的集训分两个模块:其一即深度参与“互联网+创新”大会,在大会上进行现场集训;其二是为期3个月的实践环节,集训营精英导师团将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帮助企业寻找新机遇。
      当第三波创业浪潮来袭,围绕创业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有人在创业,有人在为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相关服务,还有人在培训创业者。
      参与本届峰会的企业家中有很多人瞄准了为创业者服务。来自上海的潘德强就是其中一位,他和旗下的成功新天地公司加入了有关培训计划,准备共同推出100位讲师,来推动“互联网+”之下的创业健康前行。
      “我原来是一个做钢铁的,‘互联网+’创业课堂对我们企业有好处,对我们这个急需转型的城市,也有启发。”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金保参与了本届峰会的“互联网+教育”的分论坛。
      他关注到,一些资源型企业不仅面临转型的外部压力,内部的新老交替也在形成挑战。企业经营的第一代从“贫穷”起步,完成了原始积累,而接班者常被戴上“富二代”的帽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富二代”变成“创二代”,“互联网+”以及相应平台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说:“为这些‘二代’们提供平台,要让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更先进!
      ■相关
      推进“互联网+创业” 用好加减乘除
      在当下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赋予推动经济转型的使命,而“互联网+”则为此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相结合,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考验。一个现实的课题是,怎样才能打造最好的环境推进“互联网+创业”呢?
      “在政策优惠上不需要做多少加法,要相信市场的智慧,人民群众的智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在主题报告中呼吁,“互联网+”必然会走进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需要解决的是类似出租车与专车之间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完善管理的问题。
      陈金桥认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他说,没有政府的减法、除法,就换不来互联网带来的加法、乘法。
      他表示,政府要围绕经济新要素、新产业、新资源做加法,针对旧体制、旧政策、旧市场做减法,同时要在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开放平台等方面做乘法,而要以除法对待制度门槛、交易成本、动力梗阻等。
      上海企业家潘德强“下海”之前曾在工商部门任职多年,他见证了中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由限制到逐渐宽松的全过程。他说,当时国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能超过8个人。为了不违反政策,也为了鼓励这些私营业主发展,他们曾采取过超过8个雇工就算临时工的做法。今天看来,虽然打了政策的“擦边球”,但对于当时的民营经济发展却起了“加法”的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几乎会被每一个地方政府挂在嘴边,写在墙上。一些企业界人士更盼望能来点“”的。其中一位人士表示:“就像当初传统行业发展盼着政府能给予土地、资金的支持一样,推进‘互联网+’,数据已经成为核心资源,政府部门能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集中于政府部门的大数据提供给有需求的投资者开发利用,那才将会是对推进‘互联网+’的最大支持。”
      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盛赞贵阳新成立的大数据交易所。据介绍,作为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该交易所4月14日挂牌运营,预计未来3至5年,这里的日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最终诞生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交易市场。
      关注到这样的信息,省内一位企业家表示,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已经先后落地了两家大数据中心,在大数据开发的全新业态下,河北应考虑避免只扮演数据存储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