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衰逆行者”马云惨遭逼捐 背后折射出对慈善的误读

18.08.2015  02:01

   导语:天津爆炸事件发生不久,很多明星在微博上开启了祈福模式,并争先恐后地捐款,而阿里巴巴的大掌柜马云既没有点蜡烛也没有发声明要捐款,成了“最衰逆行者”,众网友按捺不住在其微博下排队“逼捐”,掀起了一场关于道德的骂战。

   有一种廉价的参与叫逼捐

  这样逼捐的功力相当了得,在一轮又一轮的企业捐款排行榜和名人捐款排行榜轰炸下,多少人不得不顺从舆论。而每一次逼捐的成功,都成为庶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胜利。在这场对主流成功复仇的慈善逼捐浪潮中,普通网民带着善良的愿望,以为帮助了灾民。

  对任何一场灾难而言,有更多的民间互助永远值得期待,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捐款多多益善,捐款到位时间越快越好。但如果逼捐仅仅止于欣赏富人出血,而不关注最终的效果,其成果无疑是事倍功半。事实上,慈善更多地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公众的关注点,本该落在平时的慈善机制,让他们眼中的富人们,视慈善为日常的责任,而不是刷存在感的“规定动作”。【 详细

   不仅仅是道德绑架

  公众对于一些明星或公众人物的“逼捐”,几乎都是挥舞着道德这根大棒对其进行指责,批评他们爱心不够、道德不高,恨不得他们能“倾囊相助”。将道德与捐款数额多少挂钩。这样的标准显然有失偏颇。笔者看来,给与者是否自愿主动,才是判断其道德高低的标准,而并不是看其捐赠数额。捐10万元与捐1000万元,虽然二者数额悬殊巨大,但本质上说,都是自愿的捐赠,都是高道德行为。而倘若给与者不是出于自愿,是被动的给与,那么即便其捐赠数额巨大,道德也会有所打折。

  再者,慈善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救济也不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对于那些明星人物来说,他们也没有必须做慈善的责任和义务,即便他们有着公众人物的地位和光环。不可否认,这些大牌的财产的却不少,但这是人家的合法收入,是私人财产,如何支配使用也是个人的权利,外人无权干涉。事实上,比这些打牌明星有钱的富豪商贾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没有公众人物的光环,因而便没有受到公众的“特殊关注”。从这一点来看,公众对于这些大牌明星们的态度,是否显得过于苛责了?

  每次灾难过后,都会出现一个“捐赠排行榜”,这无意中强化了这种以捐赠数额为中心的道德量化标准,而这显然是有悖于慈善的本质与内涵。健康的慈善文化,有赖于一个健康的慈善环境,同时也有赖于每个人对慈善有清晰的认识。

   折射出当前慈善的社会焦虑

  理性地看,这些言论不仅偏激,有的甚至是直裸裸的要挟,属于典型的道德绑架。慈善并非哪个人的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要求他人捐赠,或者向谁捐赠,以及捐赠多少。而从慈善的伦理来说,捐了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当然,慈善也是一种社会担当,尤其是拥有大量社会财富、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成功人士,确有必要通过慈善的方式向社会回馈,通过兴教助学、扶贫助危、保护环境、发展文化等公益项目,让更多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分享到社会财富。这也事实上确立了名人、富人的社会责任,放眼世界,名人富人确是社会慈善公益捐赠的主要来源。从这个意义来说,网友向马云等名人发出“逼捐”的声音,也多是出于这一期望,只是表达的方式欠妥当,同时,对慈善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如果动辄打上“仇富”的烙印,何尝不是另一种暴力表达。

  马云不乏“最慷慨”的一面未必就是刻意被人忽视,更大程度恐怕还是其慈善基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够大。推而广之,以其为代表的富人名人,慈善公益的规模以及运作,还没有赋予社会群体以切身的现实体验,未能彻底改变富人不“慈善”的固有印象。从这个意义来说,一有大的灾难,便惦记着富人的荷包,正是慈善的社会焦虑,我们对慈善的浅表化理解,暴露无遗。(扬子晚报)

   为什么说“逼捐”是个毁三观的事儿?

  首先,以善良为出发点的“逼捐”往往带着对成功人士的复仇心态,其实对资金最终去向和用途漠不关心。一部分民众将财富等同于梦想,他们对富人既眼热不已又恨之入骨。在他们眼里作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养活了一部分企业工人,但没有承担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任何时候钱都应该他们出。

  其次,“逼捐”是一种道德绑架,也是极危险的做法。任何一个没有放弃自我与内心骄傲的人,都不会这么做。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说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然而一个干净的国家,人人都不讲规则而谈道德,不出一段时间,马上就会变得伪君子遍地而道德难寻。“逼捐”,需要我们警醒。

  最后,将“慈善”和“炫富”等同,无疑是民众在推诿责任,但造成这种恶果却双方都有责任。富人借慈善高调炫富的有多离谱,公众就将慈善与自己撇清的有多彻底,最终富人承担骂名,民众也难逃道德审判。(中国青年网)

  慈善不是“以富之名”,能力不分大小都有责任。“逼捐”马云看似毫无成本,高喊的是“道德”的口号,流失最多的也是道德。

   相关链接

   面对道德逼捐该怎么办?

   “逼捐马云”折射当前慈善的社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