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山重水复,不忘初心

23.12.2015  00:34

心若清风,无悔献爱三十载,身如磐石,愿为科研许终身

——访机械工程学院于江老师

大学生记者团记者:王嘉、郭嘉丽、贾瑞哲,指导老师:李成

于江,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已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专利。2000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并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银奖奖章;2000年被唐山市政协授予为唐山市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金质奖牌;2001年在振兴唐山立功竞赛评选中获得二等功一项、三等功一项。

2016年即将到来,于江老师也将退休了。值得庆幸的是,临近2015年的尾声,我们有机会采访到了于江老师。12月的日子里,也有暖光沐浴人间的时候。当我们走进于江老师的实验室所在的小巷子时,一位穿着灰色风衣、戴着黑色帽子的长辈已经走到我们面前,迎面送来一个和善的笑容,并邀请我们进入实验室。看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辈,顿时心里面照进来几分阳光,这就是于江老师了。

迈入于江老师的实验室,我们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机器。实验室里操作区域很大,然而办公休息的地方很小,只是有两三张桌子靠墙放着,书桌上有序的排放着实验器材,各类专业知识的书籍和一些还未来得及收拾的笔记、草稿。于江老师招呼我们坐下后,率先和我们打了招呼,我们的采访就此展开。

灵感来源于生活——“只要想做就能做出来”

一个有信念者拥有的力量,远远大于只有兴趣者。而他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是由习惯所养成。实验室中的各种机器装置,着实让我们惊讶了一番。当谈及是怎样想到对这些机器的研究时,于江老师大方地回答:“还是兴趣吧,我是从小就喜欢钻研东西,小时候家里的很多玩具都被我拆过。”由此可见,于江老师的灵感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当于江老师发现铺路时,道路的两旁铺设不能用压路机来压平,多为人工铺设,然而人工铺设出的两边不仅不平整而且质量也无法保障时,于江老师自己查阅书籍,用了一年的时间动手制作出了集修边、压路、就光切割于一体的道路施工用激光照准路牙石铺设机。另外,于江老师在接到市里布下的拍摄河北省第三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时,为更好地完成录像任务于江老师仅用了两天的时间设计并制作出一台“自驱动无轨摄像踏板车”。站在上面拍摄画面平滑稳定,与专业轨道车的效果一样,这在录像行业尚属首创。于江老师的体内仿佛有一团熄不灭的火,有着用不完的干劲。上个世纪70年代知青下乡时,于江老师更是帮助生产队发明出了捆割麦子的机器。在技术资源条件不算充足的年代,这无疑帮了大忙。在今天,我们仍旧很难想象,在那个落后的并不富裕年代,捆割麦子的机器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虽然简朴,但不简单。或许就像他说的那句话“想做就能做出来”。于江老师读大专时,所在专业是数理。你相信吗,一个学数理的学生在大一自学并设计了石板破碎机。取得不俗成就的背后必然是要付出心力的,就像现在于江老师所带的实验还需要对工业设计有一定的研究,需要强大的机械知识基础,而这些知识全是于江老师在闲暇时间自学的。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学了这么多,干了这么久,他就没累过吗?是的,没有!就像他说的“用土话说,我就是爱干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正是于江老师动脑动手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力帮他人三十年,无私奉献有大爱

赤子之心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如果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就能拥有一切,那么于江老师肯定是最幸福的人。经过1978年的地震,唐山市侥幸生存的人大多截肢或瘫痪,轮椅就成了必需品。关于帮助残疾朋友修理轮椅,于江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那天是赶上下雨,下班后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老头儿,摇着那个轮椅把手,不管怎么摇那轮椅也不动。我当时看着他特别心酸,我就过去了,帮忙推了一下。在与那个大叔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的轮椅坏了好长时间了,唐山当时没有地方修轮椅。我想我是学机械的,修个电动轮椅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就把轮椅连同那位大叔推回了家。”那天晚上,于江老师把轮椅拆开,各个零件都仔细琢摸一遍……从那天起,于江老师就负责起了帮助残疾朋友修理轮椅的“工作”。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此期间被唐山市民评为“好人于江”。如果说坚持一年可以,两年或许也可以,但是三十年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于江老师腼腆的一笑,“我也没干什么,但是也得有份责任感嘛,比起那些做更大贡献的人,我做的不算什么,但确实看着他们挺可怜”。 爱心无敌,付出也会得到真心的感动,逢年过节,于江老师上门去帮着修轮椅的同时也会收到大家手工编织的篮子,手工制作的板凳。除了给残疾朋友修理电动车外,于江老师还应邀为校团委举办的第二课堂义务授课,还为唐山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义务授课,教授家电维修的专业技能,使许多人因此解决了生计问题。一份帮助,传递的是力量,更是爱。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机械院的爱迪生,一心一意游学海

在此次采访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机械工程学院的路春光院长。路院长说:“于江老师特别有创新能力,可以说是我们院的爱迪生,甚至能称上是咱们整个学校的爱迪生。”进入2000年以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需要他帮助的残疾人也少了,于江老师也能专心于科研工作了。从数理专业的高手到电气和机械领域的精通者,于江老师的创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机械院里哪里有难的课题,基本上都能见到于江老师身影。偏偏于江老师也就喜欢研究难题,而且追求精准及时的解决。于江老师对于上面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他几乎可以废寝忘食。或许世间没有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得到,对于于江老师,亦是如此。搞科学工作需要人的全部投入,八小时工作制是行不通的。不幸的是,由于常年的劳累工作2011年于江老师被查出肾癌,接受手术。但是于江老师出院后没休息多久就要求来实验室工作。谈到这件事是路院长是敬佩又感动地说到:“拦不住啊,让他好好休息一年半载,还没等到一个月他就要求来实验室,说在实验室注意休息也一样。”生病痊愈后的他更是加倍珍惜时间,做他喜欢的研究,做他喜欢的课题……当今社会,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少,但专攻学术淡泊利益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或许只有淡泊其他一切的人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自工作研究以来于老师发明了不少先进的仪器,也拥有不少的专利,在经济利益上的收获应该也不小吧。谈到这个问题时,于江老师爽朗笑了笑。“我就是喜欢才做的呀,要是追求名追求利,就做不成这些东西了。我老婆她就经常说我傻乎乎的。”大智若愚,“傻乎乎”有时也是一种态度。专心喜欢的,无视其他的,成事者,大都如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江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无私奉献社会,作为一名机械院的老师更是为师的楷模。在学校兢兢业业,在家里也有具体的日志和计划来规划每一天。采访的地点在于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隔壁就是实验室。在实验室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车床、零件加工机器。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实验室里机器的维修保养也是于老师的日常工作,“因为这些器械设备在操作上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为避免学生受伤我得仔细排查机器存在的安全隐患”。那么一个自我要求严格的老师,应该也会对学生要求严苛,但于江老师却说:“我对学生们不是特别严格吧,但是原则是必须要有的。”言传身教才是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于老师总是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所以于江老师也就格外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在学习上,学生们受益匪浅。路院长赞叹道:“有个于老师带2012级毕业的学生,年纪轻轻现在就已经成了长春汽车公司的骨干。”不管是面对学生的老师,还是作为一名教职工,于江老师都做到了珍惜生命,不辱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病痊愈后的他更是加倍珍惜时间,做他喜欢的研究,做他喜欢的课题……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规划时,于江老师说他也想要做他自己的梦。“都说中国梦,我也有个梦啊”,他想完善生活中更多的不足,他想把冰箱改造成节电百分之二十,他还想要一个专门用于帮助学习轮滑旋转的机器……

我们仍然沉浸在老师的故事里时,不知不觉采访已接近了尾声。走出实验室,一步一步踏在学校的小道上,透过路旁树木撒射来的阳光已经没有午后那么强烈但依然暖人心怀。带着从于江老师身上所领悟到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我们会更加努力,向着前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