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乾隆皇帝6次来正定,图啥?

20.04.2015  11:39

河北广播网记者报道:古城正定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了独特的魅力。清代乾隆皇帝六次驾临,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四次考察。昨天(4.18)记者陪同著名学者梁勇先生逛古城、品古镇,探秘鲜为人知的历史。

南城墙修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孙青欣 摄)

昨天上午9点30分,记者与梁勇先生来到南城门,二三十名工人正在夯土,重修南城墙。

梁勇:“这‘真定’的名是汉高祖刘邦命名的。他的取意就是‘真正安定’。

正定,原名真定。公元386年,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喜欢“真定”这个名字,将常山郡治所由滹沱河南岸,也就是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一带迁到滹沱河北岸,也就是现在的正定县城,建造了正定第一代城垣。现存的城墙最早能追溯到唐代,周长24里,比西安古城墙还要长100米。

记者:“咱现在看的这个破旧的残垣断壁是?

梁勇:“这是月城,这个是外边的瓮,瓮城就是把它做的像‘瓮’一样。你要是进了月城这个里面,可以把它围攻起来。

站在南城门楼上,梁勇先生说,正定古城墙四个城门都有里城、瓮城、月城三层,这么强大的军事防御建制,和北京、南京古城墙一样,很少见到。唐代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抗击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就发生在这里,尤其明代初期,建文帝朱允炆在正定屯兵百万,与图谋帝位的燕王朱棣发生血战,上演了惨烈的“靖难之役”。古城墙历经8个朝代更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损毁严重 。

开元寺。(孙青欣 摄)

10点来钟,我们进了正定古城南城门,古城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像一幅画卷徐徐打开。广惠寺、开元寺、天宁寺、隆兴寺尽在眼前。考古和城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四次来正定考察,看到只在宋画里才有的“京外名刹之首”隆兴寺摩尼殿、国内佛塔中的稀世珍宝——华塔,高兴得“发狂”,称这里浓缩了“半部中国建筑史”。

临济寺。(孙青欣 摄)

顺着燕赵南大街往北走500米右拐,梁勇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地方,这里有个幽静寺院——临济寺。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流派之一的临济宗,在这里发源,并流传到日本。

梁勇:“这是在唐朝,唐武宗会场灭佛以后啊,真定这一带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叫成德军节度使,他非常笃信佛教。所以这地方就成了大德高僧的庇护所了!这个义玄禅师,来到了我们河北临济寺,创建了中国的临济宗。

现在,日本临济宗信徒每年都会来临济寺拜祖。

从临济寺出来,继续北行500米,街边有个不起眼的古宅,叫蕉林书屋。乾隆皇帝竟来过6次。是什么吸引了乾隆皇帝?

记者孙青欣(女)采访文化学者梁勇(男)。(樊志军 摄)

梁勇:“清朝康熙年间,这地方出了一个一品大学士,梁清标。学问非常厉害,成为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最大的一个书画收藏家。李白的《上阳台帖》,陆机的《平复帖》这都是中国最早的如今传承下来的书法名帖,原本都藏在这个屋里。乾隆皇帝曾七次下江南,六次来正定,来正定干嘛呀?很多人都说礼佛,其实就是惦记梁清标他们家的藏品。基本上梁清标的这些宝贝,大部分都藏到了宫里,乾隆皇帝很认真的盖上太上皇大印,写上他的一段跋,成了国宝。

蕉林书屋。(孙青欣 摄)

从蕉林书屋流出的藏品,仅公认的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就有顾恺之的《洛神赋》、韩熙载的《夜宴图》、阎立本的《步撵图》等都是旷世珍品。

离开蕉林书屋,梁勇先生在燕赵南大街上边走边说,这条街在元代西域商人非常多,那时候阳和楼、十字街很繁盛。

梁勇:“阳和楼上面那个建楼是一个钱库。下面,周边有很多专业的市场,像卖瓦缸的市场,瓷器的市场,牲口市场。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也来过正定,他的游记对正定也有记载,其它史书也说正定“豪商大贾,并集于此”。

阳和楼正在重修,十字街往昔的繁华将会重现......

11点30分,记者和梁勇先生来到西城门,迎面扑来迥然不同的现代气息。

出城后,沿307国道向北绵延3公里,聚集着上千家企业、7万多工人。这里有华北最大的板材市场、华北最大的门业基地、华北最大的县级物流园区,板材家具平均每天交易额能达到5000多万元。五六年时间,正定物流企业已发展到40多家。

古城古韵,新城新景。从小在正定城墙根下长大的张同飞,为了古城修复,把打拼20年创办的4家企业都迁到了城墙外。看着城内城外一天一个样,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张同飞:“正定搞好了,咱这不是大河里流水小河里不干。就跟家里盖房子一样,破墙烂院谁愿意往里走啊,你这修起来以后,形象好了,别人愿意来了,商机就多了。作为正定人,那肯定是受益的,包括子孙后代他都受益。

(河北电台记者王广文、王利贺、樊志军、孙青欣、屈冠华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