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书法爱好者 书3500米“红篇”巨作——巨作以《毛泽东选集》为主 中英文双语呈现

21.05.2018  02:10


刘连保正在书写。



刘连保展示他的书法长卷。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琛敏 通讯员 刘克

  近日,来自正定县的62岁的草根书法爱好者刘连保呕心沥血,历时两年独自完成了一部长3500米、宽56厘米、重达100多公斤的“红篇”巨作。该巨作主要以《毛泽东选集》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摘录内容,采用中英文双语呈现,字体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我要把宣传红色文化当成自己的任务,一直写下去,直到写不动了,这也是我的一种荣誉。”刘连保说。

  不忘初心 他坚守红色阵地

  5月15日11时许,记者来到了正定县城镇州南街78号院,这里即是刘连保生活和创作的地方。这个院子面积不大,他的卧室和小院里都堆满了书籍,显得很拥挤。《列宁传》《马克思》和《毛泽东选集》等,都是刘连保的宝贵财富。他的老朋友也常来这里喝茶,和他一起探讨书法和红色文化。

  面对记者,刘连保兴冲冲地把创作好的“红篇”巨作展示了出来。“这个书法长卷,其中有3000米写的是《毛泽东选集》,另外500米写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今年62岁的刘连保曾在正定县法院当过九年法官,1990年他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后又在工厂当技术员。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刘连保的书法作品多了一份沉稳和厚实。虽研习书法多年刘连保却一直未拜师,他的书法自成一体,楷书苍劲有力,行书则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谈起为何以《毛泽东选集》为主要书写内容,刘连保说,他的父亲生前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喜欢看《毛泽东选集》等红色书籍。他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就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毛泽东思想。在创作之余刘连保就会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出去,给人们讲解毛泽东思想。

  与书法结缘 “繁华”过后展新篇

  刘连保自幼多才多艺,在上小学时学校就设有书法课,他每次上课都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从此,他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初中时,学校里有什么写写画画的活儿,他都会积极参加。大学毕业后,他在工厂当技术员时也不忘练习书法。他把每个办公室里的报纸都收集了起来练字。七年的时间,这些报纸竟装了几十个麻袋。“在工厂里的那段日子,是我最重要的时刻,经过刻苦练习,我对书法创作有了新的理解,自由奔放的书写方式才是我最喜欢的。” 刘连保说。

  近年来,刘连保对书法创作更加痴迷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他的书法作品被编入了《“中华魂”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典藏》,作品《天生一个仙人洞》参加了“大美印尼多彩巴黎全球书画名家国际交流展”,并获得金奖。无数的奖项和荣誉都向刘连保涌来,面对鲜花和掌声刘连保却说:“我早把那些奖杯和证书都放起来了,没啥用。外面的世界也有些浮躁,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些东西。

  “繁华”过后,刘连保反而更加冷静了,他想着再做些事情来充实自己,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创作这幅长卷。

  伤痛后见“彩虹” 他要将红色文化写下去

  在创作该书法长卷时,刘连保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身体方面。为了方便书写长卷,他在卧室外面搭了一个长方形的写字台。然而,长时间低头写字让他的脖子又僵又痛,有时还会有头晕的症状,他因此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在不影响创作的情况下,我每写半小时就会回卧室稍微休息一下。”刘连保说,伤痛不算啥,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坚持下来。从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他呕心沥血,历时两年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巨作。

  刘连保即兴创作,他分别用行书和楷书写了“毛泽东诗词”,随后他又用英语写了一段“十九大报告”。这些英文版的“十九大报告”都是他事先在网上翻译好之后打印出来,再对照着书写。“ 一天不写我就不舒服,总感觉缺点什么。我要把宣传红色文化当成自己的任务,一直写下去,直到写不动了,这也是我的一种荣誉。”刘连保说。

  生活中的热心肠

  生活中的刘连保除了研习书法外,他还一直义务为“大众社区”办黑板报。大众社区居委会一组织活动,刘连保就会主动要求参加。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社区有不少低保户,每到过年过节给这些低保户发米面油时,热心的刘连保就会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帮忙发放,帮我们社区做了不少事。”一位上了岁数的居民则说,刘连保创作的书法长卷非常吸引人,常有人慕名前来欣赏。“他每次办黑板报,都会把一些时政新闻写进去,办得特别好,大家都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