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牵挂的十一件农事 涉农村改革、粮食安全等

24.12.2014  05:59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4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干就是7年,他的第一个“官衔”,是担任作为中共组织体系“细胞”的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河北省正定县委担任过副书记、书记。在农村的工作、生活经历,使习近平对中国的农村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对广袤的乡村和广大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在《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中写道:“文革”开始后,年少的习近平受父亲冤案的牵连,挨过批斗,受过关押,到陕北农村插队时,他还不满16岁……那些年,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累活脏活儿都干过,窑洞里跳蚤多多,他被咬得浑身水泡……为了拓广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近平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他还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增加集体收入,后来,他被群众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使我们想起正定一些老干部的回忆,当年,县委书记习近平每天和大伙儿一起蹲在大树下吃饭,左手三根指头托着碗,无名指和小拇指夹着饼,右手拿筷子。秋高风急,尘叶飞扬。偶有树叶落到饭碗里,他吹掉叶子,接着吃;尘土落到饭碗里,他剔掉尘土,接着吃。

  扎根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梳理近两年来习总书记的基层调研考察情况可以发现,在每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中,在对基层干部的嘱托和对农民群众的关怀中,无不透露出他对农民、农业、农村深厚的感情,以及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决心。以下是视点君梳理的总书记牵挂的十一件农事:

   牵挂之一:扶贫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现场】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阜平顾家台村的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言论】 阜平之行,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场】 2013年11月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在施齐文家,习近平向两位老人仔细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听说养了猪,他问道:“自己吃还是卖了?”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

   【现场】 2013年11月3日,湘西州。看到不远处村子里都是砖房,习近平说:“房子还不错。”他表示,发展水果一靠科技,二靠市场,要牢牢盯住市场,看远一点。临别时,乡亲们难舍难分,习近平同他们话别,叮嘱大家:“好好干,有奔头”。

   【现场】 2013年11月3日,湘西州。山道狭窄,看到背着满篓柚子的村民,习近平问“重不重?”听说有五六十斤,他赶紧侧身说“你快走吧,背着很重”。枝头挂满柚子,村民们正在采摘,习近平捧住一个柚子,轻轻一拧就摘了下来。一连轻松摘了两个,他幽默地说:“这是技术活啊。

  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牵挂之二:现代农业

  4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了解果品加工、包装、配送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现场】 今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鲁木齐的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厅内,习近平边听介绍边应邀品尝,夸赞树上干杏“别有风味”、若羌枣“味道好”。拿起袋装葡萄干,他问:“没用化肥吧?”看到一包和田大枣标价190元,他问老百姓能得到多少收益。“你们有品牌吗?”“新疆果品和中亚趋同,如何进一步打造优势?”……

   【言论】 28日下午,总书记同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等南疆5个地州的负责同志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南疆发展要因地制宜,粮食、棉花、果业、牧草业和畜牧业覆盖绝大多数农户,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丝绸、地毯、和田玉,都是发展方向,一定要抓出实际效果。一招鲜,吃遍天,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农民就会受益于此。

   牵挂之三:基础设施建设

 

  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 摄

 

   【现场】

   牵挂之五:农村改革

   【现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他说,这是有益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现场】 今年3月9日。习近平参加人代会审议时说,我到安徽代表团讲农村改革,是因为安徽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为粮食安全和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要一如既往把“三农”工作抓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对中央工作部署,要准确领会政策要点和要领,不能随意解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牵挂之六:农村公共服务

  今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喀什地区的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同师生们合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牵挂之九:农民增收

   【现场】 今年12月13日,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在园区草莓种植基地门口,摆放着这里生产的草莓、橘子、葡萄等。习近平驻足观看,拿起产品询问产量和市场价格。习近平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现场】 今年4月28日。习近平走进维吾尔族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察看起居室、庭院、厨房、羊圈、果园、农机具。主人激动地把右手放在胸前说,党的惠民政策多得说不完。总书记说,政策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我来看你们,就是验证党的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表示,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牵挂之十:粮食安全

   【现场】 今年5月9日。微风吹拂,麦浪滚滚。习近平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言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他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牵挂之十一:新农村建设

   【现场】 2014年12月13日,在和江苏镇江村民交流时,习近平说,我很关心农村旱厕改水厕问题。当得知村里已全部完成了厕改,农民都用上了水厕,习近平进一步了解排污管道建设和污水处理情况。他说,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

   【现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言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编辑于文静、许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