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六提转基因透露什么信号

04.02.2015  12:13

一号文件传递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专家认为,九年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传递的正是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

技术研究

支持科学家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3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他表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是我们一贯的政策,支持科学家抢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去年我国进口的大豆超过7100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的大豆。

新华视点”记者查阅近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其中有六年提到了“转基因”。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则强调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

陈锡文表示,中央一号文件6次提到转基因,足以说明作为前沿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应该在这方面落后,国家应该继续支持科学技术界继续研究。同时,他说,2011年和2013年没有提到转基因,并不代表我国的转基因科研进程因舆论压力和“反转呼声”中断。

转基因技术能大幅提高农业效益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价值高达157亿美元。中国700多万小农户继续受益于转基因作物,中国农民自1996年引入转基因技术以来获益162亿美元。

安全管理

违规违法成本低 审批流程冗长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转基因管理“乱象”的原因是违规违法成本低、监管力量薄弱、审批流程冗长三大问题的集中爆发。

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发生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后,海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吴琼泽感叹,按照目前有关法规规定,对于违法违规开展南繁转基因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仅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震慑实在太小。

对于违规行为的监管,海南省陵水县农业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以转基因育种为例,由于试验材料数量巨大且调运频繁,而执法队伍人手不足,抽样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全面监管需求,无法形成常态化监管。同时,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无法理顺的难题。

审批流程过于繁琐也成为一些科研单位从事转基因违规行为的动因。叶水烽透露,国家对转基因试验每个环节都要严格审查,但审批每年只有两次,材料报上去一般要两个月才有结果。如果审批不及时,导致试验跟不上季节,很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有的单位怕审批时间长,就提前开展试验,这就是违规的了。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郭安平说,筑牢转基因生物安全屏障需要在安全管理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加强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层面的立法和行政审批改革,对于重大试验项目应确保优先受理审批,提高行政效率。

科学普及

理性讨论 完善标识给公众选择权

转基因玉米导致老鼠灭绝”“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致不孕不育”……随着一个个传言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传播,转基因逐步被“妖魔化”。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究竟有无偏差?

有专家认为,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转基因技术和食品安全的界限。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生产。但是,有个别企业为推销产品,利用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恐惧”心理,把转基因的争论与食品安全关联,助长了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

近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做加工原料、未批准在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

加强科普的有效性,还需在舆论导向、思想认识层面形成公开、开放式讨论的氛围。农业政策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等人士认为,应该在全社会展开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和讨论,使群众对转基因农产品有所认识和辨别,“要公开化,多讨论,科学家不能替老百姓做决定,讨论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同时,专家还呼吁国家规范并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翔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和销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杜绝“打擦边球”、对转基因事实语焉不详的情况发生。(新华社海口2月3日电)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