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拍全家福 到乡间寻文化根脉

17.02.2016  10:37

到乡村去寻找河北文化的“根脉”;到剧组做最辛苦的场务工作,为拍电影的梦想努力;义务为同村老人拍全家福,作为老人们的新年礼物……寒假马上就要结束,来自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的3位大学生把“传统、梦想、温情”作为这个假期的主题,过得精彩而缤纷。

□文/图 本报记者 杜慧 卞静 通讯员 王怡明 侯宇浩

尚佳伟:着迷拍电影 假期都在剧组打工

昨日10时许,大四男孩尚佳伟正在去往朋友开办的文化传媒工作室的路上,“下午我们要开会,为即将开拍的电影做前期准备工作,这又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说话间,这位帅气充满阳光的大男孩露出自信的微笑。

24岁的尚佳伟来自山东东营,目前在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由于专业的缘故,他接触了很多与艺术相关的行业,最着迷的就是拍电影,“感觉很新奇也很有趣。”为实现这个梦想,从大二开始,他每个寒暑假都会寻找一切机会进剧组实习,“看到朋友圈有电影剧组招人,我就自己联系;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主动联系我去剧组锻炼。”从最基本的场务工作开始,到导演助理,尚佳伟从未停下过追寻梦想的脚步。

他说在剧组做场务很累,有时要连续24小时工作,不过,他说自己很幸运,在剧组遇到的演员和导演大多态度温和。因为拍电影多是根据演员的时间而定,一天需要支付上千万的费用,容不得一点马虎,做助理负责场务等一些工作平均一天也就挣一百多块钱,但是只要稍微出一点差错,工资基本就扣完了;时间上安排的更是紧凑,很多时候是白天拍一整天晚上还要接着拍,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尽管辛苦,他一直在坚持,而且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他觉得这份工作让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付出就有回报,前年他有幸被挑选参加了河北大学生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负责拍照工作;去年十一,他还担任了著名影星方青卓和李嘉存的助理;如今,他在朋友开办的文化传媒工作室帮忙。“我的志向就是创办自己的传媒公司,当导演拍电影。”在学校期间,2014年他申请的《圆梦新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项目,荣获该年度“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在通往电影梦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普通家境无法为他提供电影事业所需要的支持,再加上他所学专业与电影拍摄不符,但尚佳伟并未放弃。

每个寒暑假,都是尚佳伟最忙碌的时刻,他说,自己在学习剪辑、制片等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虽然多数时间在做一些上传下达、负责联系酒店、订机票的杂活儿,但是每走一步,我都感觉很踏实,很快乐。

前不久,他受到《路人甲》的启发,萌生了以个人经历拍摄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目前,剧本已经写好了,他和朋友已经和爱奇艺谈好合作事宜,“我们正在寻找男一号,他不需要很出名,但我想只要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就一定能把我们的经历和梦想演绎好,预计明年暑假就能够看到这个电影了。”尚佳伟期待着他的电影梦能华丽绽放!

李梦月:参加社会实践 寻找传统民俗

二月的乡村街头,寒风凛冽,却挡不住20岁女孩李梦月内心的火热。这个寒假,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20岁女孩李梦月,跟随本院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文化寻根 年俗——送福(服)到家”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我对中国的传统民俗很感兴趣,恰好学院提供了这个机会,我很幸运地入选了!”提及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个儿不高、长相甜美的大二女孩直言“太棒了!

寒假实践地点是正定县西河村,时间是春节前夕。刚一进村,她和小分队的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入户调查。主题是民俗。许多村民提到了耳熟能详的八大碗、蒸年糕、炸丸子、贴春联、放鞭炮,最让同学们感兴趣的则是“过年这个村还要耍社火!

什么是社火?”当地村民介绍,每逢过年,村子就有人自发组织敲鼓、扭秧歌来庆祝。后来她了解到,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差异。西河村的社火主要形式就是敲锣打鼓扭秧歌。说话间,村民们还即兴为大家表演起来,“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俗,不仅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还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方式,希望年轻人能将这些传统习俗传承下去。”村民们说。

跟随小分队关爱空巢老人、残障人士以及留守儿童,为困难家庭送慰问品,帮助老人整理家务、打扫卫生;帮助村民了解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李梦月和同学们组织电子商务讲座,告诉村民如何利用互联网“赚钱”;举办电话电视诈骗案例分析,告诉村民如何防骗……一周的实践活动,李梦月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不仅找到了‘老’根脉,更传递了‘新’知识,我的寒假生活很完美。

万川川:为村里老人拍照 记录温情瞬间

当手中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看着老人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笑声,觉得很幸福!”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万川川开心地说。这位“90后”大学生,在今年寒假期间,除了回村与家人团聚之外,还义务为同村十余户老人拍照,并打印照片送给他们当作新年礼物,度过了他人生中颇有意义的一个寒假。

21岁的万川川是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三在校生,他的家乡是河南商丘永成市万楼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母亲身体不好,重担全部落在了父亲身上,家境拮据。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从高中至今,每个寒暑假几乎都要打工赚学费。

在大学校园里,他是一名“活跃分子”,兼任校党委宣传部摄影助理、校园记者团团长以及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去年,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还加入了一个由“90后”组建的公益团队“青春正能量”,参与支教、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今年1月17日,寒假生活开始,喜爱摄影的万川川带着一部单反相机回到家乡。一次,当他在村里蜿蜒崎岖的小路上边走边拍时,路边歇息的几位老人看到他,好奇地追问他手里拿的是啥东西。

老人们都是头一回见到单反相机,我告诉他们这是拍照用的,还为他们每人拍了一张照片。”就在那一刻,他产生了为村里老人拍照留念的想法。“照片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以最美的方式呈现出当时的场景,而且拿着照片,还能回忆起影像背后的故事,是一种很感性的记录方式,我希望用我手中的相机,为村里很少照相,甚至从未照过相的老人们留下纪念。”万川川很快选定了同村十余户老人。他背着单反相机挨个上门义务拍摄,还自掏腰包将照片打印出来送给每位老人。

他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中有的距离上次照相已经有20年了,当时拍的还是黑白照片,而有的一辈子都没有留下过一张照片。“当我给他们拍照时,老人们都乐开了花,有的牙齿都掉光了,咧着嘴笑得特别开心,如果你看到那笑容,就知道纯粹质朴的笑有多么感人!”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出嫁后不知何故再也没回过家,老两口相依为命近30年,平时吃着低保,住着破旧的土坯房。“他们从未合过影,我这次特意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当老奶奶拿到照片一边说着感谢一边哭时,我也哭了。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按一下快门,但却成为他们永恒的回忆。

万川川说,他在拍照的过程中一边拍一边与老人们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令他受益匪浅。其间他还拍摄了许多村里过去保留下来的旧土坯房,以及现如今新盖的砖瓦房,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农村新面貌。“这个寒假对于我来说十分特殊,不单单是送给同村老人们一份新年礼物,更让我有所感触,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