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为官必须有为(一):要干净,更要干事

14.07.2014  15:56

张博

笔者有一位经商的朋友,其走南闯北,颇有见识。偶遇闲谈,聊起近一段时间各地党风、政风的变化,他感叹,惩治“四风”之后,到政府部门办事,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吃拿卡要的也确实少了。只不过,“规矩倒是规矩了,可不办事的也多了。”“我办的都是生意上火烧眉毛的事,事情一耽误,损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不办事的多了。”这一句感叹折射出的是某些党员干部心态上的微妙变化。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字当头、“”声连连之下,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有的觉得现在“公务员不好当了”,与其“冒着风险”干工作,不如少干事少犯错误;有的“千里当官,只为吃穿”,看到“油水不好捞了”,也就没有了干事的动力……总之,就是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以不作为“稳座位”、以混日子“保位子”。

干净和干事,本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官者两袖清风所为何事?就是为了一身正气地为人民干实事、谋利益。不干净,党纪国法不能容忍;不干事,人民群众同样厌弃。“干净而不干事”的危害,实际上比“干事而不干净”一点都不小。商人“火烧眉毛的事”被拖延,马上就会损失“真金白银”;普通群众的诉求迟迟得不到回复,就有可能耽误看病、上学、就业等急事大事……去年,省委主要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对一个领导干部而言,工作中很多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但不为老百姓干事是不能容忍的。”可谓一语中的。

不干事,不仅耽误事,更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宋朝有“三旨宰相”、“三觉侍郎”——王珪为相十数年,无所建树,只知道“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时称“三旨宰相”;赵叔问为天官侍郎,肥而喜睡,又厌宾客,经常在家门口高挂歇息牌,呼为“三觉侍郎”,谓朝回、饭后、归第故也。从历史记载中看,王珪、赵叔问并没有贪墨公帑、收受贿赂之类的污点,为何还会成为后世的笑柄?无非是因为他们爵显禄厚、位高权重,但却尸位素餐、不干实事。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庸庸碌碌的“三旨宰相”、“三觉侍郎”增多,群众又该怎样评价、怎样看待?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当下不少“不干事者”不但不以无所作为为耻,反而动辄以“干净”自夸,认为干不干事、只要“干净”就是好官。殊不知,不干净的官员固然会让一地乌烟瘴气,不干事的“公堂木偶”同样会贻误一方。同一个地方、同样的山水,干净且干事者为官一任,就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干净而不干事者主政几年,则往往山河依旧——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知道捂着“乌纱帽”为自己做官,而不为人民干事,这样的干部,与“贪污”自己的职责又有什么两样?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干净是最起码的底线,干事是最根本的职责;不干净迟早要出事,不干事肯定会误事。

当前,我省正处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苦干实干;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党员干部不仅能为自己办好事,而且让自己好办事。“当官就要为民办实事,干工作就是同矛盾和困难作斗争。不是仅仅不贪污、不腐败就可以了。如果面对困难垂头丧气,占着位置毫无作为,那还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干部。”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入体悟,引为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