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江:“丰满”的政府债务岂能公开很“骨感”?

02.07.2014  12:54

    日前,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财政透明度课题组,发布了《201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和“2014年289个城市财政透明 度排行榜”,广州、北京和上海市财政透明度得分名列前三。总分540分,最高分为460.5分,菏泽、四平垫底,得分在30上下。分数的巨大差距体现了各 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在政府性债务方面,只有14个城市公布了相关数据。(《每日经济新闻》7月1日)

    举债很丰满,公开很骨感。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在不断膨胀之中,但愿意公开债务数据的却仅有14个城市。的确,正好比个人和家庭的债务属于隐私,没必要到处去 吆喝。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借债多少,还债压力几何,要说也是人家的家务事,只要能按时还上债,不至于沦为老赖,或是引发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公不公开,的确 也无关紧要,公众更没必要操心。

    事实上,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自然是出于地方发展的考量,通过举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上马各种可以刺激拉动经济的项目,最终受益者也毫无疑问是公众。不 过,正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政府债务当然也不例外,即便是出于地方发展的目标,政府债务也终究要按约还债,尤其是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观中不乏 好大喜功,为了实现所谓跨越式发展,不惜巨额举债的背景下,这些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机制以及偿债能力如何,其实不得不令人担忧。这个时候,政府债务数据的 公开率又如此之低,是否在遮掩什么,更难免引人遐想。

    而据国家审计署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近70%,达到17.9万亿元人民币。尽管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可控”,但同时承认“有的地方 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事实上,由于政府本身的非市场属性,当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长期举债来刺激本地区经济增长,甚至由政府主导上马各种大型的经济项 目,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偏差,举债投资的项目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导致投资失败烂尾,现实中也并不少见。地方债务风险的加大,也就绝非杞人忧天。

    按照财政纪律,地方政府不得直接发债,而是要通过组建投资公司或平台来作为筹资借债主体。按说这本该有助于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使得其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但 由于有着政府背景,再加上国内的金融管理体制,银行对于政府投资平台更多是服从和支持,而难以形成信贷意义上的强约束。再加上政府债务本身缺乏公开透明, 也就更难以判断债务主体的偿债能力,这反过来又加大了政府债务失控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加强对于政府债务的监管,还是健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政府债务其实都不应例外于市场化债务。正如公司借债不仅要公示借债规模,更 要接受市场的监督与评级,市场风险评级高的公司债不仅要承担高利率,甚至极有可能借不到债。这一市场化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形成,自然会形成对债务规模与风险 的双重控制。

    在这方面,举债很“丰满”的政府债务,其实没有理由在公开透明上保持“骨感”,更不能以“骨感”的公开来遮掩“丰满”债务背后的风险。而无论是对于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还是通过市场化的债务风险评级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政府债务的公开透明,都是首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