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时刻”解码中国经济:上半场怎么看?下半场怎么干?

16.07.2015  18:04

   导语: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15日发布,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年经济发展的“中场时刻”,如何看待上半年增长情况?下半年走势如何?未来趋势如何判断?

   十问上半年经济数据

  对于上半年经济数据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做了如下解读。

  1.为什么上半年GDP增速比机构预测高?

  盛来运:上半年国内外的环境还是比较复杂,从国际形势来看,上半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总体上比预期低,而国内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且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进行之中,新动力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国民经济在二季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整个经济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走势,非常不容易。上半年GDP增长7%,是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尽管出乎有些机构的预料,但实际上也在大家预测的中位数附近,之所以能够克服压力实现7%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根据情况的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效应在积极显现。

  2.如何回应中国GDP平减指数偏低的说法

  盛来运:一些文章说中国GDP平减指数(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增长之商)有些偏低,实际上存在着对核算方法上的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我国采用的核算方法是把GDP从产业的角度,分成一产、二产、三产的增加值,二产可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三产可以分为金融、交通和其他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分别算它们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总体来说,中国并没有存在平减指数被低估、GDP被高估的情况,是能客观实际反映情况的。 【详细】

   是什么扛起了7%:第三产业带头冲锋

  就在多方机构普遍预测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难达7%的时候,GDP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6868亿元,同比增长7%。按季度来看,一季度与二季度的增速同样也都为7%。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最终数据比各方预测的要高,但中国GDP数据是准确的,不存在被高估的问题。不过,虽然GDP顺利完成了半年“保7”的任务,但其背后的“欢笑”与“泪水”却更值得我们关注。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一系列经济数据特别是第三产业相关数据的平稳回升可谓是完成半年“保7”任务的最大功臣。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增速从4月的5.9%到5月的6.1%,6月则回升到6.8%。而在“两创”热情高涨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

  此外,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1577亿元,同比增长10.4%。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实物还是非实物商品,其网上零售额的增速都达到了40%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军表示,近几年我国经济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中坚力量。从数据来看,第二产业的多项数据,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虽然有所回升,但已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反倒是第三产业中与网络、科技、创新相关的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回升的主力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传统经济指标没有太大起色的情况下,半年经济增速仍能超出预期。 【详细】

   从六大热点问题看下半年经济走势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环比持平。

  对此,徐洪才表示,从今年年初以来CPI进入“1”时代,还曾跌到1.0%以下,总体看CPI是平稳的,始终保持在1.3%左右,但数据仍略微偏低。

  “目前主要关注的焦点不是CPI,而是PPI。”徐洪才强调。他认为,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40个月负增长,上半年是-4.6%,6月份达到-4.8%。这说明中国工业生产制造业的产能升级迫在眉睫。虽然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数月上升,但是整体工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

  徐洪才预计,下半年,物价走势将温和回升,CPI全年平均数据应为1.4%左右。同时,通货紧缩压力可能会减轻,特别是PPI可能不会连续-4%以上增长,-4%可能要回到-3%时代。在全球大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整个工业生产情况,产能过剩还没有根本改观,PPI降幅有所收窄,PPI有所回升都是好的迹象。 【详细】

   下半年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压力?

  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固然可喜,但展望下半年,受访专家提醒:当前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容小觑,要完成全年增长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当前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相持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近期参加了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对中新网记者分析,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多,外需不振导致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从国内看,传统行业下行压力更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远未结束,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化解。

  “资本市场具有财富、融资效应,它的震荡是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大挑战。”祝宝良提到,近期股票市场波动较大,随着IPO放缓,一些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融资面临压力,不利于去杠杆,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资本市场的稳定。

  挑战还来自地区经济的分化。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当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下滑的影响,东北以及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下滑、企业效益不佳、投资意愿低迷。

  此外,潘建成还指出,二季度经济学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要注意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几乎并行排在前两位的是经济增长下滑(61%)和经济转型进展缓慢(60%)。这一结果或许表明,当前经济形势在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加快推动改革转型方面的难度加大。 【详细】